中国书法家网
中国紫砂艺术网
中国当代艺术网 -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Warning: Smarty error: unable to read resource: "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www.meishujia.cn/ajax_op.php) in /www/web/sitemagic/public_html/libs/Smarty/Smarty.class.php on line 1093
                                                                分享到:

                                                                “敦煌少女”常沙娜走过从艺八十年,“花开敦煌”是她一生不变的情

                                                                  作者:王广燕,白继开2024-04-30 09:11:1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展览现场。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

                                                                  一头银白色的发髻,气质从容优雅,年逾九旬的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4月29日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揭幕。近几年,虽然她脑海中的许多事已经模糊,唯独“敦煌”二字时时挂在心上。“敦煌有我们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面对后辈,她殷切地说道。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用她出生地一条河流的名字给她取名“沙娜”。12岁时,她跟随父亲常书鸿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并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敦煌沙漠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她一生的艺术事业,所以有人称她为“沙漠里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展板上的一幅幅照片,展示了这位“敦煌少女”从青春年少到鲐背之年的经历,那是她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艺术人生。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近400件,分为生平介绍、敦煌临摹单元、花卉写生单元、十大建筑单元、新应用单元、科技与艺术六个部分,第一次全面呈现了常沙娜先生从艺八十年来,以敦煌的文化财富应用于共和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艺术与设计工作中的丰硕成果。其中画作《新疆女》、源自初唐329窟的临摹画作《手持香炉的供养天女》、纸本钢笔画《花卉-蝴蝶兰》等均为第一次展出。

                                                                  在展览中,有不少作品是常沙娜少女时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当时她看见大人们画画,也拿起笔来依样画葫芦,锻炼自己的“童子功”。花卉写生是常沙娜钟爱的绘画题材。多年来,常沙娜绘录了大量千姿百态的“花”的形象。在她流畅洒脱的笔下,无论是名贵的花卉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野花,都洋溢着纯净的自然之美。

                                                                  1954年至1959年,常沙娜先后参与了共青团团徽设计、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等新建筑的装饰设计,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设计,同时夯实了实践经验。二十七八岁的常沙娜参与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外立面和宴会厅顶灯设计。她说:“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的理念,被梁思成和林徽因等老先生奉为宗旨、不停阐述的艺术创作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指的就是文脉,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

                                                                  2024年春晚的舞台上,常沙娜以《年锦》图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展览现场还展出了许多以敦煌为设计灵感的现代艺术作品。对此,常沙娜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

                                                                  常书鸿先生在晚年自传中感慨:“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做我那未完成的心愿!”九旬高龄的常沙娜也常常会说:“怎么就老了?我还有好多事情还没做呢。”在展览开幕现场,常沙娜深情地说道,“花开敦煌”展览是对父亲常书鸿推广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父亲曾告诉她,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敦煌人。

                                                                  “现在每一天我都在淡忘,记忆,又淡忘,又记忆中生活。在这脑力重复的环绕轨迹中,我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的父亲常书鸿与敦煌莫高窟了。现在,我每天不断地翻阅父亲与我出版的书,让一段段的回忆慢慢涌现。”看着书上的文字纪录与照片,尽管随着时光流逝,外貌已改变了,但常沙娜对父亲,对敦煌艺术的情感永远未曾改变。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此次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周年艺术与设计展”,不仅是对一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对中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发展的一次回顾,更将启发和激励新时代的后辈担负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
                                                                     
                                                                    中国美术家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MEISHUJIA.CN,All right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资料,均为中国美术家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国美术家网协议授权,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
                                                                  Processed in 0.08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