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强健“软实力”,创造反映人类生活价值的美术文化

        作者:姚佳良2024-05-20 08:52: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成果丰硕,气象一新,中国美术总体呈现开放多元的发展趋势,美术生态丰富多样,出现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因此,如何通过美术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助力新时代文艺工作整体繁荣发展,对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从国家美术整体发展格局的层面进行思考,对美术中能够突出表现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进行理论挖掘与实践分析,利用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海内外美术文化交流、健全中国美术的评价机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美术在新时代文艺工作中的作用

          美术创作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的造型和创作是不可替代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的应当是国家文化“软”的一面,使观赏者通过观看作品主动接受或分享,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并形成积极的评价,从而实现在“提高国家美术软实力”过程中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国内美术发展和中国美术对外交流、推动构建国家整体美术格局与改善美术生态建设等目标,体现出中华民族在美术领域的自信力、文化感召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助推中国美术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特别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格最高、选题规模最大、参与创作人数最多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参与创作工程的300多位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用激情与技艺,历时三年完成了近200件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信仰》《伟业》《攻坚》《追梦》《旗帜》 5组主题雕塑。美术家们通过把认识社会和感受时代的视觉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形式,以一系列的主题创作项目来使人民群众认识更多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发展成果,不仅用作品向世界展示新时代国家形象,也使观众在观看、接受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对美术作品进行再认识并形成审美感受。在表层上,作品是创作者和观众产生联系的载体,在更深的层面上,好的作品是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导向和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正面引导。

          深化美术理论挖掘与实践分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美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形成了完整的发展脉络和独特的民族美术传统,彰显了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这种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成为中国美术在当代语境中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互动中弘扬中国美术的民族特质成为当下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需要关注的时代命题,这既是中国传统美术观念现代转型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和美术文化的塑造,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探索美术发展新方向的文化思考。

          新时代以来,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美术生态也展现出更加蓬勃生动的活力。主流美术、地域美术、民族美术等传统的、当代的、专业的、大众的美术文化竞相发展,美术发展全链条中组织机构、创作机构、教学机构、宣传推广机构、研究与评论机构、展示与收藏机构等不断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自身的发展路径。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当察觉到,美术的功能、创作观念、评价标准、传播方式等内容在今天都出现了巨大更新。中国现当代美术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关注的缺失,从而导致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的迷茫,在创作观念上也出现盲从躁动的现象。中国当代美术尚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美术的组织创作教学展示与宣传等各环节仍不够畅通;同时更存在着美术资源丰富但缺乏竞争力、美术门类丰富但缺乏文化品牌且国际化程度较低、创作展示平台多但美术推广缺乏有效手段等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美术工作的开展要立足当下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时代的特征来进行。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目前美术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化解问题和防范风险的思路,对美术中的文化软实力进行理论挖掘与实践分析。

          思考中国美术软实力增进方略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从文化入手,就是要为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提供可持续的成长力。美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包含了艺术情怀、批判精神、人性思考等文化内涵。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美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密切,中国艺术品格的建立也离不开美术的传播,因此增强中国美术软实力需要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厘清中国美术发展的“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进行寻找与继承;二是建立健全美术创作中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体系;三是对美术演进动向的逻辑掌握和不间断引导。正确认识中外美术对话与融合所带来的两面性,吸纳外来优秀美术文化,特别是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美术成果,中国美术发展至今而不衰,不仅因为美术创作保留着纯洁性,更因为中国美术不断在与世界各种美术文化对话、交流、融合,从而实现自我革新。提升美术创作产生的软实力,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美术创作中,与公众的感情认知产生共鸣。首先,要加快构建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美术价值体系,引领美术思潮;其次,要加强著作权保护,构筑牢固的传播基础,在传播形式上内外有别,使国际美术界看到中国美术作品、听到中国美术的声音,为中国美术事业推陈致新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应当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强化美术研究能力,注重美术相关学科理论建设、建立艺术批评和评价体系、推动开展中外美术领域高层次交流,进而发挥理论研究带动多样化美术思潮、构建美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导向、引导美术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美术工作的开展是要助力夯实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础,参与建立中国文化的传承体系、中国话语的知识谱系,增进精神文化资源产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推进文艺创作,通过为人民创作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助推国民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将作品传播到国际社会中,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美术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认同。中国美术要起到强健“软实力”的作用,就要经历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变革,创造能够反映出人类生活价值的美术文化。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名人堂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