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返回总站>>
中国美术家网
崔振宽官方网站
http://cuizhenkuan.meishujia.cn
我的主页 我的简介 我的作品 艺术思想 我的相册 名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艺术视频 我的访谈 获奖收藏

        关于崔振宽学术定位研究

            近年来,中国山水画创作在传承传统与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与缺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对传统的深入更多的是基于笔墨形式技巧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在林林总总的探索中,基本都集中在几种语言形式及图式上,跟风随大流的现象比较明显,注重样式而忽视文化精神与挖掘的现象显著;第二,注重写生与生活本也无可厚非,但对景写生的创作让中国山水画的写意迷沉于写实甚至是写真的世俗化审美之中,绘画那种闪烁着纯净文化精神追求的气魄与气息很难发现;第三,浮躁心态与多变的环境很难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体验,注重文化的形式与外在表现的东西,忽视对文化内在精神与内容的体悟,容易使貌似繁荣的创作态势缺乏文化精神层面的支持,这样的后果就像流行歌曲一样,昙花一现;第四,文化陶养的积淀与修持是提高笔墨认识的基础,对中国山水画来讲,笔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笔墨表现核心的实质是一个对笔墨认识的问题;第五,过分注重传统的程式限制了画家的创新能力,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但崔振宽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却引人注目。



            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去研究一个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关节点有三个:一是在文化体现中所能展露出的高超的领悟能力,这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而不可能是科学的一个根本上区分;二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精神角度上的审美经验,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无论其意识还是未意识到,无论其承认还是不承认,都必定有独特而又系统的审美经验支撑;三是对笔墨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并将相应的领悟与审美经验深刻而又完整地表现出来。崔振宽的探寻正是立足于对西北风貌及地域文化的感悟,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并以独特而又系统的审美经验,不断形成了以笔的探索为先的笔墨表现风格,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说他开一代先风也不为过,这是由其艺术高度所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探索中,崔振宽是一个探索前行的特例。当前,中国画探索过程中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深研传统,沿着传统文化的脉溯源而行,只求对传统的深入,不求生发;二是中西融合,学习传统,但更多是学习西方造型理念与艺术观念,探索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艺术理念的相融相生,重点解决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及笔墨构成的相关问题;三是中国画当代艺术的探索,在具体的探索中,更多的是从当代艺术的理念入手,关注视觉及张力表现,用水墨的方式,而不是一种笔墨的生发。但崔振宽却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探险者与以命相搏的探寻者,最为突出的:一是始终围绕笔墨这个中心来展开探索,始终强调笔墨及其独立的价值;二是沿着笔墨的质量而不是其形式去深入传统,同时提升的笔墨质量是在为绘画的表现力服务,不是为笔墨而笔墨,更不是为表现而表现;三是用对笔墨认识的高度去呈现绘画精神,追求文化精神,并在文化精神的向度内进一步纯化作为绘画语言及修为的笔墨,从艺术的本体层面上展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及追求,而不是利用泛艺术化的手段去获取艺术之外的利益;四是用笔墨的方式来实现笔墨本身的现代形态及当代形态,而不是借助笔墨以外的方式与手段,也可以说是以笔墨的方式来不断地拓展笔墨的认识与表现力,并最终解放笔墨;五是用笔墨的方式来阐述与回答笔墨这一最具现代感与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并且实践了沿着笔墨的路子一样可以进入当代艺术的殿堂。当我们面对一幅幅笔力淋漓而又张力纵横、视觉冲击强烈的焦墨作品时,我们又怎么去否认这本身就是一幅幅中国画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呢?说崔振宽在当代中国画的探索中是一个例外,绝不是因为其奇、其怪,而是因为他以传统的笔墨形式,打开了中国画当代化审美的大门。



            1.一条探索的主线,即狠抓传统笔墨,特别是对用笔的深入研究,不断摆脱素描感,在写意理念下完成抽象的当代转换



            要使中国画画面线条富有变化,就必先讲究用笔。运笔时,作者要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毛笔特有的笔锋给画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正、侧、顺、逆、轻、重、虚、实,全仗笔尖锋芒来尽显“筋、肉、骨、气”四势。可以这样说,对笔的探索是崔振宽艺术探索的一把钥匙,而对笔的把握及其表现力的张扬又恰恰是崔振宽艺术探索进入新的境界的核心支撑。崔振宽受黄宾虹的影响,主要是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理解,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对笔墨的时代感的理解。作为艺术,既要反映生活,又要与生活拉开距离,使之具有独立性,这也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崔振宽用笔的探索可概括为:



            (1)笔力。笔力是用笔力度及所体现力量的集中表现。崔振宽在很多场合都谈到,他喜欢有力度的画,而笔力是使一幅作品有力度的重要方面。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笔力是一种体验及表现而绝不是运笔力量的称谓。体验是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积累,属于审美经验的范畴,也有人将其称为笔墨经验。崔振宽在创作中关于笔力的探索与运用,丰富了其审美的经验,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为其风格的形成奠定了丰富、重要的基础。



            (2)笔势。笔势主要是指在运笔过程中所形成的呼应、对比及其趋势关系等。不同的笔势是艺术家不同绘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崔振宽在笔势运用中追求厚、重、深、大的取向,使作品能够更好地暗合区域的景物与风貌,并深刻地表现了区域文化中特有的质地,而“书写的快感”就是缘于彼时的引发,是一种视觉经验的充分表达。



            (3)笔形。笔形一般是指用笔在平面上的痕迹样式。崔振宽一直是圆形运笔,表现在纸面上多是苍劲而又具有柔性的书写笔道,从表面上让人感受到一种变化的节奏与力量的演绎。笔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绘画语言风格的基调,是艺术家长期研究与探索的结果。



            (4)笔态。笔态是一个空间化的概念。一般的艺术家在对笔的探索中,只关注到了形的层面,而很少深入到笔态这一空间层面。一切艺术都是以有限表现无限、言说无限,或者说是超越有限。审美价值高低的区别、艺术品价值高低的区别、诗意境界高低的区别就在于言说空间的大小、超越有限的空间的大小,以及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的大小,这是中国画在当代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崔振宽的探索更多的是将笔放在空间形态下去研究,在笔的运行之中,他不仅仅是进行一种表面形式的表现,而且是进行一种空间的表现。每一笔看似独立的本面形状,表现的却是一种空间的感受,把笔的认知价值空间化、立体化,可以说是崔振宽艺术探索中的重要亮点。



            (5)笔意。笔意是对认识的一种升华,其相应的手段就是前面我们所讨论的笔力、笔势、笔形及其笔态等几个方面。笔意是中国画用笔过程中一种精神层面的言说,是中国画写意及中国画笔墨精神的基础与始点。崔振宽在笔意中的探索反映了他在笔墨追求中的精神层面的诉求及一种不断意象化的状态,正是从这里,崔振宽不断地打开了其探索的大门,并在不断的深入中,一步步地实现着其笔墨审美当代化的历史进程。



            其实,崔振宽在探索中,力争在绘画中避免平面化的笔态,与对景写生的素描感拉开了距离,表现空间感完全是依靠用笔的形态。崔振宽认为,中国画强调意象造型,注重笔墨语言,即使对景写生也不追求纯客观的真实性。自然山水中本是找不到“笔墨”的,写生中需要把对象转化成笔墨符号才能成画,这一点是崔振宽最大的一个突破,也是中国山水画家最本体的东西。就好像有一座山,很多人走到这里就绕过去了,而崔振宽是直接爬上去,从本体上去解决问题,这属于正面强攻。



            形的问题是崔振宽一直在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问题。比如说,绘画的形式解构到一个什么样的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会破坏作品的文化立场。崔振宽在未来创作的过程中可能会进一步消解形的东西,这源于他作品中抽象本质的要求。他一直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探索:既不平面化,又能表现空间;既要抽象,又不能完全脱离形式。太抽象了还是抽象不够,最终要由画家自己来决定。



            2.一种理念,即用独特的审美经验去解构现有的绘画要素,并以以笔为先的笔墨结构去完成理念及精神的贯通



            在中国画创作中,笔墨结构、位置经营从文化背景上来讲是遵循一种基于传统的审美规律,是有内在规律的。笔墨自身作为一种语言系统,已经趋于高度成熟,具有系统化、程式化和在自己内部完善发展的惯性。崔振宽从以下三个层面进一步拓展了笔墨的表现能力:一是对风土状物的笔墨化提炼,使用高度提纯并意化成为区域特色的表现形式与语言符号,像方言,既明快,又独特。二是在笔墨中渗化着区域文化中所特具的内涵与特质。这种渗化的实质是笔墨体验与区域文化体验在具体表现体裁中的一种融合或者是整合。当然,这种融合或是整合是在艺术家心性的自然流露中完成的。三是精神境界的不断新发现与提升。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玄化的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学识与见识基础上的领悟与理解,以及在这种领悟与感悟、理解过程中的新见解。如果说笔墨存在高低之分的话,那最为主要的标准一定是对笔墨认识高低的不同;如果从地域景观状物这种自然存在所体现出的文化与精神来说,那么艺术家对自然状物的感悟体会及得到的启迪,是一种自然精神的力量不断内化并成为艺术家精神世界一部分的过程;地域文化与相应的人文精神,是通过千百万次的碰撞与体验而静静地流入艺术家的血液及灵魂深处的。崔振宽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关于笔墨的认识、关于自然精神的融合,还是关于区域文化的体验,都是一个体验与领悟的过程,需要的是专注、持续及生命的投入。



            在商业文化的厚重氛围中,从认识的角度去谈笔墨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聚合的现象。我们之所以坚持将崔振宽的研究主旨定为笔墨精神,一方面是表明了他在传统中国画艺术上的一种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向大家展示他在中国画探索问题上的重要性与艰难程度。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中国画探索的成果必须要放在中国美学转型这一大背景下去分析,才有可能对其探索的水准、价值及地位作出理性的评判,不然就会一叶障目。我们之所以不断提出审美的当代性问题,就是因为在对其绘画的研究中,探索了绘画语言的信息量及表现空间等问题,并对此给出了更好、更新的阐释。崔振宽的探索与实践,从感悟、体验、经验、表现、精神等方面正好暗合了中国美学的这种转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及当代形态转型的步伐。



            3.两种形态的跃迁,即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从现代形态到当代形态



            当新的审美取向与探索不断地打破一种平衡而树立一种新的标杆与范式时,崔振宽的笔墨体系探索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笔墨的现代性探索是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有力途径之一。崔振宽认为: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传统”的概念必然随着现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向着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方向发展。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显现出它的现代价值。薛永年先生认为,崔振宽是用“近取其势”表现一种力量,有很强的张力,很能震撼人的精神。他“以笔求墨”,通过对粗壮有力的线条的组织,有干有湿,起到了染的作用;他“求韵于雄”,其作品景象跟笔墨、线条、点是交融的,是相互渗透、互相引发的;他画得很沉郁,但很亮,很雄强,注意整体把握,纯化景象、纯化艺术语言,强化感受。他的大多数作品追求完美,要寻求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可能更多地要从笔墨结构中去发现。笔墨结构是中国画发展的内在核心,是研究中国画的内在根据,既是一个整体结果,又是一个实践过程。



            中国画当代性的发展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其审美的当代性趋向可能预示着一种新认知力量的兴起,这种力量既不漠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更不排斥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艺术观念,而是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追求适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与表现的空间意识及大信息量的诉求,企图表达一种有限空间的无限可能与有限语言的无限解读。当代性的出现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元化不仅适应画家的创作和艺术发展的规律,也顺应观赏者多元审美的需求。崔振宽对笔墨信息含量的探索,为中国画艺术当代性的探索开启了大门。“艺术家既表现他的感知,又感知了他的表现”(塞尚语),中国当代水墨与信息时代的社会文化存在形成了表达上的对应。当代水墨的发展完全证实,东方式的现代抽象水墨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某种前所未有的神圣境地,可以作为当下感悟与体验的载体。另一方面,崔振宽的笔墨当代性探索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呈现拓展了新的视野。中国传统笔墨的“澄怀观道”经过新的解读,完全具有容纳当代水墨的思维和展现开放视野的文化功能。



            4.一种可能,即纯粹化的笔墨形式构筑观念与精神的当代圣境



            崔振宽认为,传统笔墨也有它特殊的难度,如果没有难度,就很难有艺术性。笔墨符号既是个性情感载体,又是社会文化载体。如何选择一条既适应当代社会,又符合个人心性的笔墨进化的道路,是一个艺术家所面对的最为重大的课题。



            目前,中国文化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去寻求当代性的自觉。崔振宽把黄土高原的大美转换在他的笔墨情境之中。他以笔重墨厚的画法,强化了笔的形态的表现力。笔法构成了西部苍凉的整体感觉,这是一种体验。崔振宽正是在继承中国画笔墨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尽情地发挥中国画的笔墨特长,探索和革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而凝神酣畅地表达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强烈的当代个性与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正像殷双喜所说,崔振宽常以“干裂秋风”般的焦墨表现北方的山水,凸显出一派大西北的大山水气象。正是这种大境界所特有的深沉、苍茫与悲壮,成就崔振宽艺术中一种主体化的精神建构,也成为他所追求的一种美学理想。



            5.创新,即提升认识高度的方式,而不是牺牲笔墨的质量



            笔墨既要讲求传承,也应直面其本身的生存状态与环境,与时俱进。笔墨本身没有脱离其生存状态及环境的绝对自在性,它是否变化要放在当代的情境里去认识。笔墨系统的进化,更多的是源于文化上的自觉,而不是依赖于某种外力与设计。所以说,笔墨的当代性自觉是笔墨在当代一个重要课题。崔振宽指出,古代画家往往把笔墨谈得很深奥、很玄。到了黄宾虹,才提出了“五笔”、“七墨”这样的笔墨语言规范。黄宾虹首先是对中国文人山水画笔墨的集大成者,再则更强调笔墨的抽象意味,更具有“现代感”。另外,他的“五笔”、“七墨”含义明确,有“可操作性”,被越来越多的不同派别、不同年龄的中国画家所推崇和接受。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可以作为当前中国画笔墨的规范标准,因为除此之外,没有看到还有什么更好的标准。“五笔”、“七墨”既有规定性和限制性,又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既可以作为品评者的衡量尺度,又可以从中各取所好,各取所需。中国画的创新是在思想境界、艺术观念、图示符号等方面的探索创造,笔墨则是在规范标准中提高表现力和艺术品位。摆脱用笔的笔墨创新可能要以降低笔墨的艺术质量为代价。



            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方面要有纯净的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对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持续的热情。前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精神,而后者则可称之为创造精神。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这两种精神的融合与存续是不可或缺的,更是艺术家重要的精神力量的表现,而这种精神能走多远决定了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与认识水准,艺术精神与创造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在艺术中具体显现。



            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以笔墨的方式回归,而很少能看到以笔墨的方式创造。这可以说是崔振宽在当代最具学术价值的一个方面,虽然不好讲绝无仅有,但是可称之为崔振宽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下中国画坛弥足珍贵。

      个人动态
      书画收藏心理因素浅析
      “上游·汉风4人行”中国画展西...
      个人作品
      崔振宽作品27
      崔振宽作品26
      崔振宽作品25
      崔振宽作品24
      本官方网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均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提供并认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我公司通过中国美术家网发布。涉及版权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汲平
      客服专员:杨小薇
      客服电话:13261878869
      版权所有: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Copyright ?2005-2016
      服务热线:
      客服邮箱:fuwu@meishujia.cn 客服QQ:529512899
      Processed in 0.428(s)   2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