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边兆芳的艺术人生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10-08 14:05:02 来源:网络
        30年前,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带领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民兵,开进毛乌素大沙漠,历经十年在浩瀚的沙海中用汩汩汗水和打满血泡的双手在沙漠染出一片片绿色生命,创造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传奇;30年后,步入不惑之年的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六年创作了长达1500米的迎奥运书法长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塞北女子的拳拳之心。她——就是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榆林市女子书法家协会主席、榆林市政协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边兆芳。  上篇:塞上才女自风流  说到边兆芳,人们就不由地想起当年她任“治沙女子民兵连”和“红色娘子军连”连长时,用打满血泡的双手,在浩瀚的沙海中营造出一片片绿色生命而闻名全国的女治沙英雄形象。可谁曾想到,就是她,以“大漠为纸,柳条作笔”,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苦练书法,并通过刻苦努力,打破了属于文化人的疆界,做出了令须眉们叹服的事业。   1974年春,年仅16岁的边兆芳读完了初中,她还想升高中、上大学,但因家庭贫困,这些只能成为梦想。也正是这一年,她所在的公社积极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在“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荒芜人烟的沙窝窝——大水湾成立女子治沙连,瘦小的边兆芳听到这一消息,步行60华里来到了公社,报名参加了女子治沙连。  边兆芳虽然生在在贫困的农家,但她自幼刻苦好学,尤其是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校里,她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黑板报下常有她的倩影出现。来到连队后,环境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她的兴趣和爱好却丝毫没有改变,她把写字作为自己业余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初到大漠时,除了漫天飞舞的黄沙,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海,中途休息时间,想找根木棒、枝条练笔都难。边兆芳毕竟是边兆芳。没有树枝,她就以手指为笔,在大漠苦苦练笔。细嫩的手指怎能经得起黄沙的磨损,没几天,手指便开始褪皮发炎、红肿,每画一笔,都是疼痛不已。中指发炎了,就用食指练,食指红肿后,接着用无名指练……有时,疼得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跑到远处寻找一个沙梁,用锨把去写。空余时间,别的女孩子做手工活时,边兆芳却想方设法去寻找写字的工具。直到两个月后,树苗陆续运进沙漠。于是,她便以一些废弃的树枝为“笔”,抽空继续苦练。半年后,适逢民兵连被公社确定为扫盲识字试点单位后,公社不但定期为连里送来笔墨和少量的纸张,而且在连队的墙壁上制作了一块1米见方的小黑板。从此,已升任副连长兼文化教员的边兆芳,劳动返回连队后,终于可以弃掉练字用了半年之久的小沙盘,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用毛笔在纸张上练。  1980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女子治沙连随之解散。边兆芳在村办小学教了两年书后,便嫁人成家生儿育女。结婚后,她农活、家务忙得整天应接不暇,每当夜深人静孩子入睡后,她仍秉笔不辍。  1984年,边兆芳背着自己的作品,跋涉70多公里的沙漠,到榆林找名师指点。当她把自己近千幅写在旧报纸、废纸、烟盒上的行、草、篆等作品,展现在老师们的面前时,竟然惊得大家目瞪口呆。谁也不会想到,这些书体多变、遒劲多姿的真草隶篆,会出自一位长年累月在风沙中摸爬滚打的农村姑娘之手。从此,边兆芳受到当地书法界的重视。地区书法协会破格吸收她为理事。  1992年6月,榆林地区书法协会专门为她举办了个人书法展。1995年9月,陕西省妇联、省市文联、榆林地委宣传部等联合在西安——陕西美术家画廊为她主办了为期一周的书法作品展,这是陕北女子在省城举办的第一个书法展,省市书画家们纷纷赶来观看。著名书法家石宪章先生看后感慨地说:“边兆芳女士在荒凉的大漠中,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与书法结缘,渐渐形成自己泼茂率直、洒脱流畅、古朴苍老的行、草、篆书法风格,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