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流淌出心魂的敬畏和暖意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11-01 15:54:46 来源:网络
        流淌出心魂的敬畏和暖意

         脚踩两只船的画家从来不少,像凡•高、保罗•克利、夏加尔这些人都有很不错的文字功底。说眼前的,中国画家中,有些人也是水陆两栖,在绘画之余将文学搞得同样有声有色,譬如,吴冠中的《我负丹青》、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还有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让我们看着就放不下。真是意外的收获。现在我的视野里又多了一位赵奇。    赵奇,名气不小,口气却不大,但有分量。读他的《最后,眼睛总是湿的》,我欣慰于结识了这样一个人一本书:单纯,质朴,热烈,深沉,洗练,浓缩……那是值得久看的风景。在画家的自语里,随着他品味他的出世入世,欣赏他的执拗和认真,更会心地看取了一个艺术家的本色和性情。    “他带着复杂的背景说话”。这背景是童年在乡村苦难生活里沉淀下的生命的根,是在绘画王国里游历穿梭而沾染的岁月风尘、艺术传统的眼神,是作者面对无限的敬畏悠远的感动而捧献出来的一颗心。    其实,无论多么精致的艺术,如果没有一个人的血脉和体温的支撑与辅助,那充其量会成为冰冷的概念、僵化的趣味乃至一件摆设。读赵奇的散文,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他是把艺术作为人生的信仰和支柱来膜拜与供奉的。可以说无论选择绘画还是写作,其精神尺度都与他这个人为了完成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唤醒和救赎息息相通。   正是深深地认同、理解并且把艺术作为贴心贴肺的东西,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的存在,从而领受了神奇的感激、命运的启示、灵魂的洗礼,直到“与生命的活力融为一体”,赵奇的抒写才有了真正的属于他自己的气质和魅力。他写到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给予他的宽厚的仁慈,如同爱意的温馨慰藉,写到《二泉映月》“只有一个人听的时候才好……沉浸于它的旋律之中时,不知不觉,你会从苦难和辛酸里逃出,若隐若现地看见了一种美妙:湖光山色,月亮和迷雾。”而在人生苦难重重疑惑处处的迷津里,沉郁苍凉的艺术终于成为人们信仰的源泉和依托。亦因此,即使置身于一个过分热衷轻佻的时代,作为艺术家的赵奇也会从本能上拒绝任何形式上的轻佻。    他带着他的信念、痴迷和虔诚上路了,他用画笔画出了他深情向往的长城、平凡的母亲、血性的英雄……若干年之后,他又拿起文笔,坐在北方的窗下,静静重温着回放着也升华着最初的感动与震颤,追寻与迷恋。    触摸历史深处的风霜,掸去心头幽暗的阴霾,赵奇用切身经历为我们读解了杨靖宇壮怀激烈的传奇生涯背后隐藏的细节和被人们有意忽略乃至湮没的真相。而对鲁迅精神深刻有力度的揣摩与捕捉,则显示了作者心细如发的艺术感受力。《铸剑》和《奔月》都是先生作品中比较另类的,赵奇曾在画幅中寻找过与它们的内在激荡和共鸣。此番从文字上贴近鲁迅,他更是看到了鲁迅笔下英雄的末路以及绝望近于戏谑自虐的挽歌式悲剧。《奔月》美吗?而在赵奇眼里,却是“使人心碎的故事”。于是情感的依恋和理性的判断终于分道扬镳,于是理性的光环骤然脱落而被赋予了非理性的滑稽色彩,就这样触目惊心地让我们看到置身芜杂现实处境里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欣赏趣味和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型和嬗变。   无疑赵奇是深刻的但绝不晦涩,他以敏锐的嗅觉远离了高姿态的故弄玄虚。一个人满怀抱负却没有一点自负的作态。这才是难得的天真。天真又能让人感到亲近,不是力量是什么?   读赵奇的文章,你会越来越体味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融融暖意,是从对人生、世界和法则的敬畏里升腾提炼出的款款自在心。到底是画家,那极富捕捉意味的眼力之中便渗透着不凡的阅历和经验。譬如他写在彼得堡教堂邂逅的青年朝圣者,刻画他急匆匆走向神像时的面目表情,细腻入微,纤毫毕现,那是终于看见了上帝慈颜从而心内郁结顷刻释然的一瞬间的情绪转换,赵奇信手拈来的描绘,仿佛是伦勃朗笔下自然、优美而流畅的线条。   我不怎么懂画,但我知道赵奇的文字间其实充满了只有画者才会意识到的“光感”,内在的颜色精神的墨痕把他骨子里的风神点染得栩栩如生,那里有他的人文关切和诗意情怀,譬如对草原退化的无奈和惋惜,将歌声视为神性的洞察力,还有关于绘画艺术的不老而新鲜的见解,对生命和写作本身的诸多思悟,都像是从他的颜料盒里天然流淌出来的,汩汩渗透出来的。   赵奇的写作不拘一格,着实带着他自己的体温和感动。某种程度上,他是把写作当成了跟朋友的倾诉和私语。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有时候不一定要高声喧哗,但还是会在看似平静的字里行间留下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声音和分量。那是由温情和爱发出的呼唤和抵达。这种暖意一直延伸到作者身边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从童话般的美丽的雪野到小儿女淳朴的亲情,从父亲固执的自信到艰难岁月里的手足情,甚至到老家灶膛边的一只狗的意外“认清”都濡染浸润着赵奇内心深处由衷颤动的欣慰和悲悯。   每个写作者写到一定的境界,大概都会形成他本人的“腔”。吴冠中在写给石鲁的文章里曾说,未成曲调先有情,强调不是事先主观的设计,风格只是艺术家匍匐前行中留下的脚印。    赵奇的画自有他的腔,他的散文一出手就不凡,也有他自己的腔。在我眼里他是用辽西汉子的粗放的嗓子哼出了类似老柴的“如歌的行板”那样婉约起伏的调子。或静或动,或显或隐,野趣十足的乡土情结,竟然裹挟着学院派的别具匠心,遂做成了一道有意味的耐读风景。《最后,眼睛总是湿的》某种程度是赵奇自在不羁的心灵的意识流。里面充盈着丰富质感的现代意识,也恰到好处地涂抹上了一层古典的落日余晖和精神的乡愁。一个画家的自语,可圈可点,读之难忘,值得我们玩味再三。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