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舒建新作品散论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11-03 16:19:34 来源:网络
          2010年7月,笔者刚调至中国美术馆工作。恰在这月的18日,“丹青云南,神韵楚雄——舒建新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得地利之便,我可以在近十天的展期里仔细地观摩他的近作。面对这一批精彩的画作,我既有熟悉亲切之感,又陌生新奇之感。说熟悉,是因为笔者此前曾在国家画院工作,自然对他作品的风格有初步的认知;说陌生,是因为这批展品是画家在云南挂职时利用业余时间新创作出来的,不仅题材新,笔墨语汇也较以往有所拓展。



          那次展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就想对舒建新先生的作品写一篇读画心得,——这是职业敏感所致,见到优秀的画作,自然会有感而发。然而遗憾的是我的思绪却每每被工作中的琐事所干扰。从那时到现在,不觉中已有一年过去了,但舒建新的作品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我对舒建新先生作品的认识逐渐清晰,往日的诸多片段感悟也渐能连缀成篇。



        一、境深而秀,气清而朗



          笔者所见舒建新近十年来的作品,通常是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综合体,但大致可归入山水画范畴之列。山水画的核心命题是造境。造境,不仅直接关系到画面的宏观气象,更能反映作者的心胸与审美取向。就此而论,舒建新的画作初看无锋芒外露、咄咄逼人的霸悍之气,但细细品来,其画面饱满而通透,在明朗中见沉郁深秀,在质朴中见华滋,在内敛的气质中流露出些许洒脱之气。



          山水画的造境,丘壑自然是描绘的重点。总的说来,在舒建新的画幅中,山峰峻拔,但不给人以威迫感;林壑繁复,但不给人以闷塞感。天光的清朗,山峦的浑厚,河水的清澈,草木的葱茏,都在画幅中一一展现,显示出画家稳健从容的创作心态,以及他“以我观物”的审美感悟。



          舒建新的山水画,层次分明,开合有序,近景、中景、远景逐次展开,境随笔走,境因情生。近树参差有秩,远山迤逦多姿,颇多理趣。画家沿用传统作法,整体布局常常呈合拢之势,其间山岩嶙峋,跌宕起伏。他用留白的方式来区分景物,在他的笔下,留白之处可以是长河飞瀑,可以是天光云影,也可以是迷蒙的雾气或者蜿蜒的石径……画家甚至把空白压缩处理成曲折流动的线(如《元谋土林印象》),种种作法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徜徉在画境里,观者可以见到山石旁的小树在风中微微摇曳,叶子上隐约闪烁着秋光;山间点缀着村舍,山谷里流淌着淙淙溪水;山间坡地上,彝族同胞纵情放歌,悠扬的歌声似乎飘荡到渺远的天际……这景象亦真亦幻,引人遐思。



          传统山水画有“密体”和“简体”之分,按照这一区分方法来审视舒建新的近作,那么可以说他的山水画介于两者之间,诸多视觉形象的分布疏密适中。充盈于其画境的是一股清朗之气。气虽清,却无旧式文人画的孤傲与清高;景虽秀,却无柔弱的脂粉气,也无堂皇的富贵气。画家得自然之气而纵情挥毫,画境中有诗意,也有些许书卷气。他的画以宁静的景色描写为主,间以动态的人物形象,由此,“有人之境”与“无人之境”交合为一,观者同画中人一道体验山川云烟之万千气象,那无疑是一种奇妙的审美之旅。



        二、审慎而精到的笔墨



          就笔墨而论,舒建新也颇多建树。他作画以线绘出结构,辅以皴擦和罩染,笔法谨严,墨法灵动。他写山石峰峦,走笔有疾有缓,富有理性意味,无论中锋、侧锋抑或逆锋都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运笔虽然不求拙、辣之感,但笔法刚柔相济,辗转腾挪,偃仰多姿。在“有法”的同时,他又不乏灵活的变化,线条的粗细疾缓与墨点的轻重浓淡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映成趣。他落笔沉稳而轻捷,写景状物概括而肯定,绝少有废笔、冗笔。观看其近作,他对山石结构的关注似乎超过对单纯笔墨效果的兴趣。近景里错落穿插的岩块与中景、远景里千姿百态的峰峦的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统一体,画面的点线面等诸多元素汇成了丰富的笔墨乐章。因此,其画有容量,有变化,有厚度,也有深度。



          他的画枯润相映。如果说他的笔法主要体现为骨法用笔、尊重对象的本来形质,那么他的墨法则渍染生动,韵致楚楚。他力避浮烟胀墨之弊,落墨调控有度,粗犷的骨线与恰当的晕染结合得很是成功,近看秀美丰润,远观却浑然苍茫;他习惯于用花青与赭石染岩石与树木,水分把握得很恰当,不仅分出了阴阳相背,也使得山岩具备了玉一般的莹洁质感。山峰背光处有意无意中留出的点点空白也有助于活跃空间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似乎越来越喜欢用大笔绘写山石,笔触粗壮有力却又沉着含蓄,染法也逐渐精到。



          舒建新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他采用相近的笔法(乃至染法)画人物和风景。人物形象的衣纹让观者联想起传统山水画中的“荷叶皴”、“披麻皴”甚至“斧劈皴”,饶有意味。这种画法,不仅使画中人物从“点景”的从属性中脱离出来,更使通幅作品获得了某种现代形式感。



        三、古典诗意到当代气息的交融



          舒建新先前的作品中时常出现拄竹杖、穿芒鞋登高涉远、探幽寻微的“高士”或“隐者”,但画家本人并不是以笔墨自娱的闲云野鹤,他只是借特定的形象来抒发某种古典诗意情怀。借自然景象表达诗意,在古今画坛屡见不鲜,但舒建新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作品有时代气息,虽然他惯于写流云飞瀑、危崖幽谷、芳草溪岸等看似很“传统”的题材,但其画意绝不在遁世高蹈,因为画面中隐约能展现当下的生活的节奏感,寄托着当代人的情感特质。



          这位画家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造型美术系,后来相继在扬州国画院和中国画研究院专事国画创作。稍年长者都知道,无锡轻工业学院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一样当年都隶属于轻工业部,入学考试极为严格,招生名额很少,能考入该校十分不易。该校的造型美术系除了开展系统的学院式绘画教育,更把主要方向放在艺术设计方面。此种教育背景拓展了舒建新的眼界,也决定了他不太可能重复所谓“国粹派”的老路子。“设计”与国画绝非截然对立,譬如张仃先生也曾长期从事“设计”,但他的山水画品格非但没有因此受损,反倒以鲜明的当代气息卓然立于世。以此观照舒建新的国画作品,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这位画家接受“造型美术”教育后再沉浸于笔墨的海洋,作品必将别开生面。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舒建新曾集中精力创作了一批写意人物画,回头看来,虽然因历练时间有限而使得笔墨意趣稍显不足,但画家的速写造型能力却赢得同行的佩服。在他挂职楚雄的几年里,尤其在他近期的作品中,现实生活的气息愈加浓厚。他深知“忽视了客观,也就很难表现主观”的道理,于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师造化”中,他一方面取景造境,另一方面也敏锐地捕捉当代人(主要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形象与气质,让两者水乳交融,营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田园生活景象。



          舒建新对待艺术的虔诚之心也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尽管他对传统中国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不陌生,但在创作中,他绝少画简笔画,更不会以潦草率意之笔敷衍观者。他作画,总是苦心经营,缜密构思,从不寄希望于偶然的效果。他既不靠小的、浮华的笔墨技巧来眩人,也不会重复自己以前某些相对成熟的造型语汇,他一直在探索,在积累。国画界的一位前辈曾说舒建新“不会走捷径”,这是意味深长的褒许。艺术本无捷径可走,也无尽头可言。尽管舒建新早已靠实力确立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但他的勤奋与执着始终不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的积累,让他步履坚实,胸中丘壑也日益饱满厚重。这这位画家今后还将实现一次飞跃,笔者对此深信不疑。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