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彝州风情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11-03 16:20:20 来源:网络
         三年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目视着舒建新这位在中国山水画艺术探索上起步较晚的艺术家,如何探索新时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之路,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历经坎坷,投入全部精力,波山涉水,走进自然,深入民众,拥抱民族风情,探索的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新时代的画家理当反映时代风貌,我觉得画家应该走出画室,面对自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舒建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8年初,舒建新接受好友钟葱的邀请,年底在他新落成的江阴市文化创意园区举办《彝州风情》系列个展。而这一年恰恰是他在楚雄挂职期间行政工作最忙的时期。作为一个挂职画家,州领导班子决定这一年由他主管楚雄州的社会事业工作。社会事业涉及的是民生领域,除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旅游等主要部门外,还有计生委、侨办、广播电视台、红十字会等十多个部门,他是一个具有极强责任感的人,州长的一句话让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担子:“你虽是一个画家,但你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体验一下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与管理程序,这也是你此次挂职生活的一个重要经历和必上的一课,增长一份阅历,出什么问题我担着。”望着这位彝州最高行政长官憨厚质朴的目光,他开始了挂职生活的全方位的体验,从此楚雄人民多了一位画家朋友,彝州大地上多了一个忙碌奔走的身影,这个京城来的挂职干部,知名画家,很快和当地的人打成了一片。摘自《一个挂职画家》



          州政府社会事业各部门涉及面极广,管理难度大,社会敏感度强,对于一个对政府程序从未接触过的挂职画家来说真有点难度。舒建新是一个心地宽厚,很有亲和力的人,身边工作人员,秘书长段福君,秘书代淳志就是工作上的左膀右臂,权利帮他协调他与管辖各局、县、乡、镇的工作,在他主持工作期间采取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制,充分发挥了各主管局县领导的作用,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在州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做好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从州长到相关各级领导也都有为舒建新在领导工作上出谋策划,指点迷津,他从这些同事身上学到了许多管理经验,增长了管理才干。白天他努力工作,召开各种办公会议,应对各方面的突发事件,奔波于各局、县、乡、镇做调研,考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夜晚他在画案前精心创作。这一时期他几乎走遍了楚雄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深入了解民情、民生、民意,带着对彝州山水的热爱,对彝州百姓的深情,他将在调研考察路上所触、所感、所闻、所见创作了一组彝州风情系列组画。他把彝州的文化,彝州的山水,彝州的传说,彝州各民族的生活都融入于心,流露于笔端,展现在画幅之上。许多彝州百姓看到这些话都说:“舒副是第一个吧我们彝州风情用中国话的形式展现在了宣纸上!”



          南华县城离楚雄市只有二、三十公里,那里有一个咪依噜彝族民俗旅游风情谷。一天舒建新只带着秘书司机开车想以一个普通画家,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一来写生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二来私访一下这里的旅游接待能力。下车后,他沿着乡间小路一路写生,这里的山村景色,仅用山清水秀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它峰峦重叠,逶迤绵亘,林木丛蔚,俊秀挺拔,绵绵数十里。龙川江春波漾漾,秋涛汹汹,曲折东流,势若盘龙,美不胜收。他将这景色一一收入在画幅之上,突然一个头戴草帽,身披蓑衣,手挥皮鞭的老人闯入了画面,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物的敏感,他赶紧大声用普通话说:“大爷,您来一下。”这个六十开外的老人踌躇地望了我们一眼,挥鞭而去,秘书小代赶紧上前拦住老人用当地话对他说:“大爷,这是咱们州从北京来挂职的州长,他不仅是州长,还是个画家呢!他看您这样子很好,想请您帮个忙,他把你画下来,您看可好呀?”“画我?州长?怕是骗子,他是州长?就你们几个人跟着?人家县长到这来都是前前后后一推人陪着,你看他这个州长连村长都没陪着,我才不信呢?”没办法,秘书说,画家看中你的形象,你看你给他当会儿模特,就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他给你画个画,最多十分钟给你十块钱怎么样?老彝民终于坐在了舒建新的面前,抽着烟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一袋烟还未抽完,老人一扭头拔腿就跑,用彝语说我的牛!幸好画的快,只差双脚未画完。舒建新无奈地摇摇头,这老乡连钱都不要了。便继续在山村行走写生,中午时分,我们坐在路旁的农家吃饭,老人赶着牛从我们身边走,一眼看到我们,走过来对秘书说,画我给钱,秘书故意逗他说,说好的画完付款,画还没画完,怎么算呀!“那我看看他画的我。”代秘书把速写本递给他。“哈哈,这不是画完了吗,就差半双脚。”你该给我八块钱。司机走到老彝民身旁说:“你还好跟州长要钱,你看我们的车牌子怎么会说骗你呢?”“车牌子就不会造假的了。”舒建新在旁笑笑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交给他说:“老乡,刚才耽误了你放牛,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钱该付。”老彝民高兴地拿钱走了。秘书跟司机说:“舒副,以后下乡出门还是要跟县、乡级领导打个招呼,否则村里的老乡还以为咱们是一群骗子呢,你看这老彝民不配合咱们不说,还弄了咱们许多不是。”(速写画P177)



          通过这件事,舒建新真切地看到了基层百姓的真实生活。虽说这次路遇了很多尴尬,但没有前呼后拥的下乡调研使他倍感轻松,不仅采集到了山光水色,更让他读懂了百姓体会了民情。



          云南楚雄是一个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两大彝族聚居区之一,四川攀枝花市大凉山,白彝这里的彝族是大部分从原始部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国民族。楚雄彝族是小凉山的黑彝,是从封建领主专制下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这块沃土上,所有支系在彝州都能看到,数万种服饰尚在彝州大地流传,彝族的太阳历文化,毕摩文化,虎文化,梅葛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文化等等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毕摩



          毕摩是彝族传统社会究天人之际的寻道者,他们掌握彝文经典,熟知家支谱系,通晓天文历法,主持各种仪式,讲述远古故事,占卜凶吉祸福。他们的神秘与睿智,平凡与传奇成为彝族文化的一道亮丽的景观。第一次认识毕摩是在火把节的祭火仪式上,他们用舌头舔烧红的烙铁,足着双脚上刀山,下火海……奇特的功夫让我惊叹不已,在彝人古镇我曾在当地人的翻译下与毕摩交谈,他们是生活在彝族民众中彝文化的传承人,从广义上讲包括彝族语言、文字、文学、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内容,狭义上讲包含毕摩原始巫术、毕摩宗教经典,原始巫术与宗教经典正是毕摩文化的核心。



          舒建新在理解毕摩文化上创作了《毕摩咏经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彝族的历史与文化。(P119《毕摩咏经图》)



          彝歌



          彝家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村村寨寨都是歌的海洋,婚、丧、庆典、节庆、祭祀上都有不同的歌唱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彝歌就有数千首之多,每当彝家人欢聚在一起时,他们弹着弦子,围着火塘,饮酒唱歌,在林野山涧,田间地头,一群群彝族民众欢声笑语,用歌声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将彝家人的祝福倾吐在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声声,一曲曲无不真情流露,听的荡气回肠,彝州人民的幸福指数很高,和他们在一起心中充满了欢乐。舒建新在彝州风情的系列作品中有许多篇幅都充分反映了彝歌风情。



          在节庆活动时我们经常参加到节庆对歌的行列中,此起彼伏分歌声唱的人激情迸发。他们把全部情感都融入到了歌声之中。有一首让人心动的彝歌这样唱到:



          要走的阿表哥,要走的阿表妹



          走一步是望两眼,哪个舍得你



          走一步是望两眼,就是舍不得



          走是要走喽,舍是舍不得



          走是要走喽,就是舍不得



          每每听到这首歌,我们心中充满了对彝州人民的深情,彝州的干部流动性很大,每次送走一位同事赴任新职时,大家都会用这首彝歌表达内心的感受,每当唱起这首歌大家都会热泪盈眶,记得我们即将离开楚雄回京前夜,州政法委书记王新民和夫人在宿舍的接待室用傣语为我们送行,歌曲表达了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情感和依依不舍之情。回想起那依稀难舍之情仍在耳畔回响。



          离开楚雄以前州政府举办的小型欢送会上,舒建新也动情的用一首彝歌表达了他对彝州人民,彝族大地的不舍之情:



          我不想说再见,因为有太多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不想说再见,因为彝州给我太多的牵挂和思念



          征途上有多少风霜雪雨在等待,人世间有多少真情感怀和思念



          我不想说再见,只想留住这美好时光与朋友永相见,歌舞伴着我们在楚雄度过了三年多难忘的时光,每当听到那熟悉的旋律都让我一次次地沉浸在彝族人民的深情之中,而这一副副生动的画幅又一次把我带入那彝族歌曲的境界中。



          (P90图一 P146—147《母画》 P15《彝山情歌图》 P65P63《对歌图》P39P77 P128《节庆对歌图》 《彝画》)



          彝族火把节



          彝族是个崇上火的民族,火是彝家人生活的主旋律,它与生产、生活、生命都有密切的关系。他是彝家人生命的一部分,哪里有火哪里就围上了一圈人,成为凝聚人们的中心,彝谚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个人生与均离不开火。于是,彝族敬火、护火,对火绝不容许玷污、亵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彝家山寨要过火把节,上演火之舞。我们在楚雄度过了三个火把节,每一次火把节都令人难忘……



          2007年8月6日是我们在楚雄度过的第一个火把节,也是中组部第三批挂职云南各地的挂友们第一次在云南聚会,节日的楚雄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桃源湖广场,在城市任何一个街心花园都能都能看到穿着鲜艳的彝族服装的男女老少伴着欢快的彝族乐曲尽情欢跳的身影。



          在彝人古镇,我们观看来自原生态歌舞的演出,从老人到孩子个个都具有舞蹈天才,伴着舞曲,所有的挂友们都兴高采烈地卷入了歌潮舞海之中。更有那山里的彝族山民们身着艳丽的民族盛装向祭火盛典地集结。《彝州》《参加节庆的彝族妇女》《节庆对歌图》正是有感于节庆活动中的彝族百姓的欢快氛围而创作的。入夜,一堆堆原木垒得像山一样。彝家人要进行祭火大典,路上的人们都举着特制的火把,等待着祭火仪式的开始和圣火的点燃。



          主会场设在太阳历公园,高耸的巨大火把设在山顶的至高点,庄重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表演叙述着一个古老的史诗般的传说:“过去世上没有天,我们彝族人造天,过去世上没有地,我们彝族人造地……”这是彝族《梅葛》史诗的开头两句,告诉世人彝族人民创造并主宰着人类的历史。毕摩的表演有极强宗教震撼,他表现了这个民族古韵把我们这群挂友都看入神。祭火大典的高潮是伴着夜幕降临,全城点起彝家人的希望之火,彝族的州官们在祭火大典上点燃起祈望幸福安康的盛火!全城都被一堆堆的篝火照亮。彻夜的歌舞声久久徘徊在彝州的上空。



          彝族的史诗—《梅葛》



          马游坪未遇官屯乡境内地处一个四面环山的高山凹地,平均海拔2529米,是典型的高寒冷凉民族山区。这里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山村,据记载,最早开发的年代为宋代,经元、明、清等朝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就诞生在这里,2007年7月挂职到楚雄州政府便指定这座小山村为舒建新挂职期间的扶贫村。2007年11月,他第一次走进了马游坪,山寨建在向阳斜坡上或山峦较为平缓的低凹地,背山面坝,视野开阔,层层方田,直伸河岸,村后多为山地,草坪和针叶林,村侧有小溪沟,村中心自马游水库弯弯曲曲流淌而来的马游河常年清澈,流淌不息,潺潺注入一泡江水,把整个马游彝家平分为二。如同一只葫芦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一条细细的山路连接着两座自然村。山村的破败与贫困让舒建新为之流泪,他没有想到在共和国的土地上还有这样一座贫困的山村,他在村中探访与村民促膝交谈,了解百姓的心声,仔细考察后他把扶贫的着重点放在以《梅葛》文化为中心,先从娃娃们抓起,从教育入手,对彝族文化的扶持,这一时期他多次深入马游坪村进行调研,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贴近彝族百姓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彝族百姓生活的作品。并在村中彝族百姓进行的大量人物速写,使画面中的形象更加真切感人。(《履记》P170P171P175P183)



          在这个扶贫村中,舒建新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从儿童教育到村容整治,从文化遗产的申报到传承发展从农田基本建设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荒山的绿化到村牧业综合治理,并请专家为这个小山村进行整体规划,绘制了一幅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远景设想。2009年楚雄州政府去马游坪村召开了现场办公会,批准了这个设计方案,投资2500万进行从县城建设到公路建设。



          2009年5月,我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小山村,山村春意盎然,夏收的燕麦孩子收割,水田中的耕牛忙碌地耕作着,预插禾苗的稻田,山上山下披上了绿装,还未进入村子就听到悠扬的唢呐声,从村口到村委会,马游坪的村民身着节日的盛装。在唢呐声中欢快起舞。《梅葛》传承人郭友珍大妈手捧着彝家的美酒走到我面前唱到:“彝家的美酒又醇又爽口,一杯美酒敬远方的客人……”听着她用《梅葛》调唱的这首迎宾酒歌,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那深沉悠远质朴的曲调,那婉转动听的歌声,那用心表达的真情实感,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身边所有的人,《梅葛》这首叙事史诗,那具有穿透力的曲调,第一次都打动了我的心田,令我震撼。午餐虽不丰盛,但都是彝家百姓最好的食品,腊肉、鸡汤、山茅野味蘸水菜。饭后我们观看了原汁原味的村《梅葛》剧团的演出,这是舒建新从各有关部门“化缘”的资金装备起来的乡村艺术团体,从道具、服装到音响灯光设备都是清一色全新的,那带着山野清香,独具生活特色的舞蹈,郭友珍大娘用她那原生态的歌喉为我们演唱的老年梅葛调,男男女声情趣盈然得对唱,那稚嫩可爱的彝族女孩童演唱的娃娃《梅葛》让我沉浸在彝族创世史诗的长河之中。



          不知是一种气场作用还是什么别的缘故,只要听到远古悠长《梅葛》调,都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个曲调太有穿透力了,也许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和,一种存于心灵的久远感应吧。当我坐在新修改善的义学堂,朗朗的读书声在这里回响。古往今来,从这里不知从这里走出了莘莘学子,这古朴的院落而今又焕发了青春,成了一座承载彝族百姓生活,历史的展馆。旁边的一所新的完全教育小学,矗立在它的身后,明亮的教师,宽敞的电教室里摆放着三十台舒建新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孩子们捐献的全新电脑。穿着彝族服装的孩子们坐在荧屏前熟练地操作着。



          电脑教室里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很快就能上网学习,并进行远程教育。一个同学打开电脑网页告诉我:“这就是舒爷爷的家乡山东青州市的云门山风景区,那是市政府大楼……”孩子如数家珍地跟我说着,“阿姨我能从电脑上看到北京的天安门,还可以看到全国,全世界的风景呢!”从孩子的目光中我感到他们通过这咫尺的荧屏,放宽了眼界,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与希望。



          耳边传来了稚嫩的歌声,循着歌声我们走进了一间教室,老师是《梅葛》的传承人,在教孩子们传唱娃娃《梅葛》调,歌词大意是:“漆树花你真坏,我妈上山打蓑衣草,一身惹得都是漆疮,等我长大了不来收拾你才怪。这是村里办的梅葛幼儿班。孩子们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这些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白天都来到这里边学习边唱歌,我走到一位专心写字的小朋友面前问他:“你喜欢幼儿园马?”他说:“喜欢。”“在幼儿园都做什么啊?”“写字、画画、唱歌跳舞。”“那你给我唱个歌好吗?”小家伙大声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唱了起来,那清脆的童音在这山区的上空回荡。



          下课了,身着彝族校服的小学生们冲向操场,学校校长骄傲的告诉我:“前几年许多学生们都挤在义学堂,人多教室小,经过二百多年风雨残蚀学堂已岌岌可危,这两年州里拨了款新建了校舍,义学堂也修旧如新,学校操场更是气派,十里八乡我们这所学校是最好的一所完全教育小学,全校师生从心里面感谢舒副州长对我们学校的支持。”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操场,在欢快的梅葛娃娃的乐曲中,全校二百多位同学在操场上翩翩起舞,这是学校体育老师与州艺术院老师一道特意为孩子们编排的一套课间操,那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把彝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进了这体操之中,孩子们跳得那么认真,一招一式特别到位,喜气洋洋的乐曲伴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也让我心里充满欢乐。课间操结束了,同学们把舒建新围拢了起来:“舒爷爷,舒爷爷”地叫个不停,一个同学把自己的红领巾郑重地系在舒建新的脖子上,亲切地告诉孩子们四十多年前爷爷也是个少先队员,他问大家:“咱们彝族的服装漂亮吗?”全场同学都说:“漂亮!”“这套课间操同学们喜欢吗?”“喜欢”舒建新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去,望着这群孩子们的背影,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们观摩了同学们的艺术课,一队队四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彝族的左脚舞,这群能走路酒会跳舞的孩子很快就能随着乐曲轻快地跳起来了左脚舞步。



          村干部告诉我,随着山村环境的改善,道路的修建,这里变了,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惠农政策让这个三寸充满了活力,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员都回到了家乡,投入到了家乡的建设之中。



          我们走进一家进行人畜分离的示范户,庭院金黄的炮仗花藤爬满围墙,农具放置井然有序,厅堂摆放着电视机,自制的沙发座椅,干净整洁。灶间的火塘燃烧着新的希望,舒建新坐在火塘边与村民亲切地交谈,边聊家常事边画着女主人的速写。(P167《履记》)



          夕阳西下,我们结束了在马游坪村的考察,准备离开,唢呐声又一次响起,村民们聚拢在村头,有彝家的留客调与我们依依惜别:



          走一步是望两眼,哪个舍得你



          走是要走喽,就是舍不得



          走是要走喽,这是这不得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们又何尝不是那样的舍不得呢!



          离开马游坪这种牵挂更是与日俱增。2009年7月这里发生了地震,此时舒建新已借调到云南省委办帮助工作,他有多方筹措资金,为震后重建工作积极奔走呼吁,并从国务院扶贫办运作成了一千万元得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为恢复重建添砖加瓦。



          这年的7月胡锦涛主席来到了地震后的山村,并在楚雄州考察工作,胡主席的到来给灾后重建的马游坪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这一年舒建新带着马游坪村美好未来的憧憬,创作了四米巨作(P79《彝山歌韵》),在这一画幅中他以歌为主题,构画出了这个彝族史诗的发源地人民传承着彝族厚重的历史,唱响彝族明天的幸福生活。画面上百个人物中的每一个人物造型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不远处的村庄,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山是包含彝家的风情山,水是充满彝家欢乐的水,载歌载舞的彝家人民在这山水之间,用他们的深情正在谱写出今日的《梅葛》。在这幅巨作的左上方画家用简练的文笔,娟秀的字体,带着对彝族人民深情写下的提拔,只有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只有对彝族历史有深切理解的人,才能沾满如此厚重的笔墨,用心去描绘出那存留在艺术家心底的歌。



          赛装节



          民族服饰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内涵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2008年正月十五我们从北京赶到永仁县参加直苴村一年一度的赛装节,这一天一大早就看到彝家姑娘成群结队身着精心绣制的色彩艳丽的服装,嬉闹着从一条条山涧山路汇集到赛装中心的场地上来。一家小伙们更是兴奋,三五成群,目光纷纷投向那些盛装在身的姑娘。据县志记载:直苴的赛装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起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届时彝族姑娘们都会穿上五颜六色的服装花枝招展地参加盛会,我问了一个含羞的姑娘:“这么漂亮的服装是你自己缝制的吗?”她告诉我参加赛装会的衣服一定是自己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件衣服从备衣料到完成要用一年的农闲时间精心绣制,每一个图案都要有创新,都要与众不同,才能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在赛装会上不但有年轻年老的妇女孩子竞相打扮,小伙子和老头们也打扮得既英俊又招眼。他们吹着芦笙,弹着弦子纵情歌舞,在彝族人眼中的赛装节,与其说是展示彝家女心灵手巧的平台,倒不如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化,赛装节也增加了新的内容,使这个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赛装会俨然成了一个以节日搭台经贸唱戏的新形式。四面八方的游客、商人和比邻的傈僳、傣、苗、回、汉的同胞都从十里百里云集到直苴山寨欢度新春,互祝吉祥成了当地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赛装活动开始了,各村各寨的刺绣能收组成的赛装队伍在唢呐弦子的芦笙的伴奏下翩然而出,在舒建新的眼前不断变化的民族服饰和着阳光下的蓝天白云与赛场上色彩斑斓的服饰交相辉映,犹如直入五彩云霞,他的目光定格在了盛装或轻盈活泼火怡然自得的绣花能收身上,那乍看起来大红大绿似乎绣得都差不多的服饰,仔细去看却彼此不同,各有千秋,无一相同的图案。



          赛装队的表演仅是拉开了赛装节的序幕,真正的赛装恰恰是在赛装场,许多家庭一家人都穿着全新的服饰围坐在树下,悠然说笑让人们欣赏自己的服饰,有的把自绣的围腰、帽子、围裙、衣袖、裤脚边挂在树上或摆放在地上,还供可参观者购买。有的姑娘甚至不停地换着自己的服饰,穿梭于赛场人群之中,引起人们的主意。如果场上有小伙子看上哪个姑娘也可上前抓住她的一件绣品向场外树林走去,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便装作像小伙子索回绣品,追着小伙子到树林中去谈情说爱。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无意,可不加理会,小伙子无趣便会托人将绣品送回。



          在赛场的空地上,上百人在欢乐地跳舞,大家手拉手围城圈,节奏明快刚健有力的舞步整齐划一的动作随着旋律的轻缓、激昂使整个舞场气氛热烈,直至高潮,白天在舞场打跳的是清一色的女人,没有年龄之分,只要是女人均可上场,而男人们只有坐在山岭高处眺望舞阵。入夜,皎洁的月光播洒大地天边的月亮似银盘挂在山头,层层叠叠的山峰在月光下如同剪影映在幽蓝的碧空中,林间的空地燃起了熊熊篝火,此时的舞阵中的主角是清一色的未婚男女,他们手牵手,跳脚的舞步格外有力,跳到情深意切时,篝火边,月影下,山林间处处都能看到相约的男女,P25、P55正是此情此景的写照。



          云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月亮升起来哟,山野静悄悄,弹起三弦琴,心情多爽朗,让我们相聚在山林哟,一起说说悄悄话,让……”质朴的歌词,缠绵的曲调,诗一般的意境,永远存留在这画幅。



          正月的十五,彝家的赛装节更是相亲相爱人的节日,他被而今的彝家人称为情人节。



          插花节



          彝州大地上只要你问任何人,世界上最美的花是什么花,回答都是马缨花,马缨花是彝州的州花,它和这里的山茶花都是云南最美的花,这花开爱彝州大地,更开在彝绣作品之上。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正是火红的马缨花争相怒放的时节,此时只有你走进彝山上下都会汇入花的海洋,彝族歌舞的浪潮中。



          我们参加过大姚昙华县的插花节。彝族人民到这一天都会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走进这花的世界中,以最原始的方式纪念花神、树神、火神。争得神灵的保佑。(P19、P101)两幅作品都源自于插花节的真实感受而创作。



          马缨花在昙华山处处可见,它是高山杜鹃的一种,生长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山上,品种多而美丽,花期长而耐寒,木质细而坚硬,树龄长而耐腐,它是大山中迎着风最早吐露芬芳的树种,高寒山区,清晨尽管树枝上还挂着冰凌,但朵朵花苞就已蓄势欲放了,这里的马缨花色彩艳丽,花大如盘,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最早的插花节起源于远古洪水神话:很久前洪水泛滥,世上人都被淹死了,只剩下兄妹二人。为了人类的繁衍,金龟老人撮合了兄妹成婚,妹妹生了一个大肉团,金龟老人一剑把肉团劈开,出现了50个童男童女,这些童男童女是各民族的始祖。破裂哦肉片被摔下山,淌着的鲜血化成了红艳艳得马缨花,开花的日子正是每年的二月初八。50个童男童女的子孙便居住在开满马缨花的地方。从此每年的二月初八这一天祭拜演变成了最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青年男女们都把马缨花用作定情物,送给心爱的人,而在农家,许多的老人则把大朵的马缨花插上牛角、羊头、田头、房门之上以祈求五谷丰收,六高兴旺,合家平安。



          舒建新在这节日的彝山显得特别的忙碌,作做为州领导,他一面招呼着到场的嘉宾,一面为创作搜集着素材,整个祭花仪式隆重而热烈,中午时分,一年一度选拔出的“花仙子”们集体亮相,那如花似玉的“花仙子”在毕摩特有的仪式后跪拜神树,祭马缨花神,最后由嘉宾为花仙子带上花环,发证书,“花仙子”们则向来宾插花,毕摩为到场的嘉宾祈福,仪式结束后,高亢的酒歌,悠扬的梅葛调此起彼伏。在山林间,在花丛下恋人们对歌,窃窃私语,互赠着鲜艳的马缨花,置身在此情此景中的我们也随着人群走进花丛中,去体验这节日的气氛,去感受这对花的崇敬之情,采摘着鲜红的马缨花,挂在车窗前祈求花神保佑我们在云南行车平安,爱在衣襟上保佑生活平安。



          在这样的生活中,舒建新真正读懂彝族百姓对花的崇敬爱戴之情。



          彝绣



          彝绣是彝州人特有的一种绣法,图案是彝家人心里对美的描绘,最多最常见的是楚雄州的州花——马缨花和山茶花,这绣工粗旷,色彩鲜艳的马缨花在绣品中最常见的,无论是在彝族姑娘、老人、孩子的服饰上最惹人注意,这些花卉图案都是用于手工一针一线绣出的,用最鲜艳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相搭配,从头到脚分别绣上奇异的图案,农闲时节常看到许多绣女们坐在树荫旁,屋檐下在一块块绣布上绣上自己创意而去的团,这些团粗一看好像收差不多,但细看每一个图案都不同的内容,明星辰,风雨雷电,飞禽走兽,各种植物。姑娘们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谈笑风声。



          此情此景在舒建新的作品中一一呈现,在写生中他发现彝绣古朴的图案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更谈不上什么设计,想起自己在江南看到的苏绣,在湖南看到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绣工细致、精巧、图案设计多样,构图完美无瑕,一次他边写生边与绣女们攀谈,说起那些绣制精品当地的基层干部都想请几位刺绣专家大学艺术专业的老师老指导一下彝绣的设计及如何提高彝绣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舒建新从广东艺术学院校请来了专家考察了彝绣现状。专家经过细致的调研后告诉他,彝绣源自于民间质朴的生活,他们的图案是一种心理的床路或者是妈妈传承给女儿的艺术,绣女们的各方面条件不像其它名绣,首先绣女们的手指纤细,肌肤细嫩,而彝绣的绣女们往往从七八岁时就从事田间劳作,就她们的手指的纤细程度上不能与江南的绣女相比。但是任何一种绣品都具有地域性,彝绣作品是在彝州大地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纯粹的民间艺术,艳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自由的设计师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品,无需用程式化的东西去约束它,设计它,这才叫彝绣,以后这种艺术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也许这就叫做“天然去雕饰”吧,听到专家们的一席话,舒建新开始在产品的销售环节上帮扶着绣女们将自己的作品打向市场,有一名叫张莹的绣女,用自己在外打工挣的钱开拓彝绣市场,她广泛收集彝绣品,完后将绣品摆放在旅游景点,她自己搜集着原始绣片设计,请来心灵手巧的姑娘大妈组成一个产业链,画图案的画图案,将画好图案的绣布送到每一个绣女手中。有许多绣女因此摆脱了贫困。张莹经过两年多来的经营,她成功地注册了自己的产业标志“彝仁绣天地“。如今她的产品远销日本、欧洲及全国各地。



          绣女们在这咫尺绣片中绣出了自己的美好向往,传播着彝族文化,并在他们独特的方式歌唱的历史与未来,自然与生活。



          舒建新更是身体力行地帮组彝家绣女们开拓自己的新生活,并把彝家绣女们真实的生活固定在咫尺的画幅之中。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