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首页 人员简介 最新动态 参展作品 媒体介绍 画展盛况 评论文章 艺术思想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翰墨春晓——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精品全国巡回展”
展览时间:
2011 10-30 --2012 01-05
展览地点:
第一站 江苏省常州市世贸中心
参展人:
238位书画家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中国美术家官方网站 中华文化促进会书画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西部画院
承办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品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环太湖文化艺术城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场营销协会 北京市广闻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开幕酒会:
2011年10月30日上午10时28分
参展作品
    陈玉圃山水画作品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介绍:

        个人履历
            
        陈玉圃,又名陈玉璞。1946年生,山东历城人。擅长中国画。少时爱画,为山水画大家黑伯龙、陈维信先生的入室弟子。1976年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0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为岭南派大师黄独峰教授研究生。   曾先后任教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其艺术观念多受老庄及佛学影响。崇尚自然。主张画道无为。画格简淡。不事雕凿。他研习传统思想和文化,以自然为师,“无念为宗”,潜心中国画的创作。北方人的秉性和南方山水的滋养,造就了他简劲平实、气韵灵动的艺术风格。

        授业恩师
          黑伯龙、陈维培 , 黄独峰 ,  1980年与恩师黒伯龙合影


        艺术主张
          陈玉圃主张“画道无为”,在创作上追求一种格高的禅境和人文精神,以一颗“平常心”感悟着传统文  1986年与恩师陈维信在国画大师李可染家中
        化中的“道”和自然风神。“道”是中国山水画论中的重要范畴。《道德经》中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六朝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发端和形成。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以神法道”,即强调艺术创作重在物我的精神感应。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创作观,重立神而不废道。   陈玉圃先生主攻山水,兼及花鸟人物,他的山水几经宋繁元简,明枯清柔,终成自家面目。陈玉圃先生的绘画以浅墨瘦线运“淡”“简”高格,作品氤氲静气,使观画者得悟山川真趣。先生笔法松灵而意致严谨,墨法简淡而境界迷远,虽淡笔而不乏干裂秋风之致,运瘦线而坚劲使转如折股钗,他的作品能明透中见温厚,飘洒中得沉稳,淡简高逸,堪追元大家境界。在理论探讨方面,他强调画家对“道”和“本真”的把握与修持,从而形成“能以意求而不著空发意中境者为上乘”,既重笔墨又重情致的艺术主张。   陈玉圃先生的山水画多淡墨,能淡不枯,意趣反显天真,多瘦线(简称长线条),而“飞白”传神富“士气”,一淡一瘦,妙得简逸境界。其山石少米家厚重,却有潮湿迷蒙真趣,其竹树乏云林苍朴,而得清丽冷逸神韵,其岗岭云水,隐隐江南山川神韵,而淡简笔致间似有石溪、石涛,浙江清癯挺拔之风致,随意驰骋,古意盈然。
        编辑本段艺术评价
          陈玉圃是当今名符其实的实力派画家,更是诗、词、书法、经史集一身的文人。读他的画,既有绘画的  1981年与恩师岭南派大师黄独峰(中)
        美,也有诗歌,乐府与书法的美。“清透近仙骨,雅淡脱尘俗。”既是他生命历程的浓缩,又是其心迹的外化。既有一种静态的飘逸之美,平淡冲和,素朴清灵,又有一种气韵生动的清逸高古之气。读他的画,既可以看到纯正的“六法”与“传神”技法的扎实功底,又可以随处悟到以禅论画,将那种透彻超逸的佛学哲理引入绘画的艺术境界,随时看到画家“探道”与“探真”的作画状态,“解衣盘礴”、“澄怀味象”,“身所盘恒,目所绸缪,”排除各种杂念干扰,意兴真纯,胸怀旷达地去绘画的真实。从而以师法造化,亦师吾人之心,既以无限的深情观照自然,也以丝毫之笔写本我性灵。以对天地山川花草树木的审美中,寄寓真实的情愫过程中,达到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理想艺术境界。常言,山水有大美而不言。在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中,画家往往将自然按照美的规律加以创造,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作品。这一方面反映了画家个人意识及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观照、领悟以及本我精神的尽情抒发。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正是表现了东方人特有的这种追求理念、意趣,强调物我的心理感应。并且将视觉中之实际编织成具有诗意化的理想空间,以召唤更多富有审美的眼睛与心灵。这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真谛与大美,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始终追求的一种精神与方向。正是这种真谛与大美,精神与方向,使中国文人山水画不断走向成功和发展。陈玉圃先生正是顺应和遵循了这一规律,且始终执著求索。“胸中有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之势。”牢牢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里,与山川交心,悟生命所在,艺无止境,具大气魄,作大割舍,无声诗里颂千秋,从而成就出如今这一方宽天地,大气象,高成就,创造出这一文人山水画的大美。

        心画贵真 陈玉圃
          什么是心?用王阳明的说法,心就是我的灵明。那么我的灵明借笔墨以迹化之,也就是“心画”。中国  
        画主张写意,意者心音,写意画也就是心画。然而,心有真伪,画有优劣,难免有鱼龙混杂之叹,所以心画贵真,惟得真乃可感人。王宰“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八大山人则“攘臂弱管,狂呼大叫,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片纸只字不可得,虽置黄金百镒于前不顾也。”而很多一家作画时,惮毁誉于前,惑金钱于后,则必然会进退维谷,左右失据。是画家心志因物累而失其本真澄明之性也,故画现衰、颓、俗、鄙之相,是为作“心画”者戒!   清画家郑板桥曾画一枝竹、十五片叶赠某太守,并题“敢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诗画皆轻松虚灵,极富禅意,寻味无穷,的确,是小中见大,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佳作。至人得意忘形,所谓“何须千万朵,一枝足春风”。是以国画尚简,画小品居多。近人尚力作薄小品,总因市场驱使,买菜求添,与艺术不相干。就艺术而言,其实小品不小,要在内涵蕴藉,堪发人画外之思。如青藤、八大、吴昌硕、齐白石等皆善作小品得高品味。至于东施效颦者,古今皆有之,当不以此辈浅薄而轻小品,则小品幸甚,中国画亦幸甚!   石涛作为一代画僧,其艺术成就之辉煌足使后学高山仰止。其“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经常被近代理论家引用,以作为倡言“创新”“棒杀传统”的杀手锏。其实,“时代”只是一个极其模糊的界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始终以因果律联系为一体。是以禅者认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谓不可得是时空流转变迁,无片刻停止的缘故。人和事皆作为世间匆匆过客,虽欲不随时代亦无可奈何。所以历代画家作品无不打着其所属时代的印记。石涛作为亡明宗室,遁迹空门,竟不忘接康熙帝驾以邀宠,其阅历旷达如此,“笔墨随时”固无须论。而同为亡明宗室的八大山人敢终生不与清廷苟合,其不识时务者如此,其画清冷孤傲,不也正是时代留给他的印迹吗?至于明末遗民王鉴,王时繁诸人隐于书画,以摹古寄怀旧之情,其实尔等虽欲“与古人一鼻孔出气”亦不可得,其所处时代使之然也。绘画本抒自家情志,我自画我画。
        编辑本段论画家修养 陈玉圃
          王学仲先生说:“西洋美术重技术,并重个性,而与哲理和人的意念去之甚远,与中国文人画的重学  
        问、重人品亦大逆其旨。从某些方面看,中国文人画是重道而轻器,西洋画是重器而轻道的。因之,文人画把人品和学问放到了第一位置。虽是一幅草草不拘的文人画作品,亦能一定程度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囊括着道德学问的经纶。"虽然中国山水画并不仅仅包括文人画,但中国画尚写意的观点,却是来源于文人画这种重视哲学理致和人格精神的观点。因着写意的观点,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主观情绪和意念相对显得重要。所以,画家文化修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绘画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的表现形式尽管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如从艺术的根本规律而言,其实并没有差别。所以,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画家,多能广泛涉猎,对于绘画以外的诸如书法、篆刻、文学、诗词、历史哲学,甚至戏曲、音乐等往往颇感兴趣,甚至还有着较深层次的研究。这是因为其他文化领域的很多知识及规律性的认识,往往可以开启绘画艺术的创作思路和审美情趣,使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悟境界,平时我们所说的"功夫在画外",多半是指画家在其他知识领域和艺术层面的这种修养功夫。尤其中国画作为一种集诗、书、画、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结构及其文化气味和哲学理致高于形质的特殊形态,这就要求画家不仅应该具备画家之情趣,尤当具备诗人之怀抱,书法家之意致,哲学家之理智,甚至戏曲家之雅谑……才可以成就一片中国画这株东方艺术奇葩扎根之沃土。综观中国山水画史,如唐画家王维,同时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佛学家。是以其画以诗景入而化之,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再如米芾,则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其他如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也都是修养极高的大学问家。近代大画家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也都是诗、书、画、印兼善的学者型画家。所以,多方面的修养就像金字塔的地基,面积越大,则塔身可以越高。许多画家中年以后很难继续进步,或者终身不得其门而入,主要是全面的修养功夫不够,以至悟性不高的原因。   相传明朝山水画家周臣,其绘画功力方面和他的学生唐寅相比并不见得差,但整体艺术水平和艺术品位却不及唐寅。当有人问他为什么画得反不如学生好时,周臣回答说:“惟少唐生胸中万卷书耳。"可见提高修养的主要手段,便是读书。清唐岱《绘事发微》认为:“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古人天资颖悟,识见宏远,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味……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发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当然,读书也不是万金油,一擦就灵,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不然读书何用。所以聪明人用心去读书,善于思考,因为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归类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清张庚《浦山论画》说:“古人画好,不过理明而气顺……天下之物,何非一理,何非一气?一举目间莫非佳画,要在能取其意而。"这里所说的理、气、意,就是通达之画理所在。苟能会此,自然具只慧眼,然后,视诸多之画诀、画说皆同戏论,就可以“障不在目,而画可随心了"。传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得其神,也就是悟到了用笔之理。可见,艺术之修养,又岂是仅仅在于读书!   另外,画家绘画格致的高下雅俗,也和画家之人品修养,及其心理素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倒不是“画以人重"的原因,其实,“画如其人"。一个人的品格和素质必然会在其绘画作品中暴露无遗。是以倪云林画格冷逸,唐六如意态洒脱,赵孟书画皆饶贵气,徐青藤泼墨奔放多奇,董北苑清淡简远,宋徽宗则堂而皇之,皆是因气质修养的不同所致。如果画家不读书,没文化,或志趣低下,或利欲熏心,画虽欲求其放达,高逸可乎?   清王概《学画浅说》认为:“墨间宁可有霸气,勿有市气,市气多俗,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这实在是“退而求其次"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其实,霸气强梁,亦俗气也!而真正的高雅之气,是画家气质和学问修养显现之平和安详之气,是脱离物欲牵引的纯洁的心态之迹化,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之气。而霸道气多暴戾,不可取也。   读书固然是提高画家修养、气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即是说读书对人的气质的升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妙用,乃至可以化愚顽,启聪慧,消暴戾,致祥和。饱学之画家,其画自然可以平添几分文气。但亦多有读书之士,作奸犯科,乃至为害世界者,岂有不饱学之画家,卖弄聪明,以技巧炫世,而失其真与善者?所以,欲求修养之提高,素质之升华,读书及生活阅历固不可少,而其关键却在去欲,所谓“无欲则刚"。既然无名缰利牵,那么其艺术创造当可驰骋自在之境也。
        编辑本段《陈玉圃画集》序 范曾
          丁丑之冬,余初识陈玉圃先生于津门,霭然君子,简朴其貌,谨行寡言,而又妙司释迦、精研庄骚,信为自守奇  
        士。及览其所作,则笔墨恢宏博大,愕愕然有不可侵凌之气,而风笔婉转处又足征文士敏思,诗人怀抱。余肃然而敬,乃愿与谈艺论道。   陈公于元倪迂,黄鹤山樵,明末清初石涛,残,情有所钟,兼之先生足迹遍到山河,高韵所至,往往笔含氤氲,神会大化,真所谓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卧游其山川林莽,飘然迷不知所向,世人宝之,有由然也。   天下滔滔,画坛以“文人”相鼓吹者蝉噪蛄鸣,而所“文人画”竞以破败溷浊为追逐,遂使传统文人画清新俊逸之气扫荡殆尽,似此以往,则大雅不作,芳草化为萧艾,“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可兴浩叹。所谓文人画者,必具文人之识见,文人之襟抱,文人之情趣,惟博学典雅,内质卓绝者堪任。以此量陈玉圃先生,则风云中巍然独立,是其人矣。   闻先生画集将付剞劂,庆幸何似,情不能禁,书此志欣。
        编辑本段出版著作
          《陈玉圃画集》三册及《陈玉圃墨画集》、《陈玉圃山画集》、《陈玉圃作品精选》、《山水画理》、《国  
        画写意四君子》

        个人作品
          作品《唐人诗意》、《苏东诗意》、《放鹤亭图》分别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国际水墨画大展等。版有《陈玉圃画集》、《陈玉圃山水画集》、《当代美术全集》、《陈玉圃水墨画集》、《山水画理》、《国画写意四君子》、《陈玉圃花鸟画小品选》、《陈玉圃精品画选》、《陈玉圃国画小品精选》、《陈玉圃·兰若薰风图卷》、《陈玉圃解析唐寅》、《龙陈张何四家山水集》,并入集《现代山水画库》。代表论文有《禅理与画理》、《心画臆说》、《一画论及其他》、《书艺琐言》、《笔墨探求管窥》等。 

      ※ 中国美术家网 ※ 书画展览
       

      Processed in 0.303(s)   2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