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作品评论
      分享到:

      陈逸飞与《红袍》仕女图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06-19 10:18:17 来源:网络
        陈逸飞与《红袍》仕女图
        陈逸飞,1946年生,浙江镇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国留学。 

          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广泛收藏。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风情,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早在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1983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文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陈逸飞在赴美国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后,并在短时间里获得了艺术界的承认,他的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1985年6月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展。自1983年起,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行六次个人画展。1989年、1990年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1992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1985年,水乡题材的《桥》,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送给邓小平的礼物。 

          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他在佳士得CHRISTIE、苏士比SOTHEBY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的最高纪录。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1992年他回到上海除继续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外创立了Layefe服装品牌及其他从事视觉艺术的公司。 

          1993年,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1995年,完成了反映三十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嘎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1996年至1997年“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8年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12月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将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2000年3月20日,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参加了由法国文化部在巴黎的皇家花园举办的现代雕塑回顾展。 

          在陈先生去世3周年期间,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还出版了《陈逸飞》精品画册。画册对陈先生本人以及作品作了相当高的评述:“陈逸飞是当代中国享誉国际的杰出画家。他曾在劫后余生的文化断层间,找回浔阳遗韵的风姿,江南午后的宁静,小桥流水的思念,安顿了一代人浮躁的眼神和心灵。而后,他又日夜求新求变,扩充绘画生命,拓展视觉艺术,做出极大贡献。 

          陈逸飞早期英雄主义题材创作,显示了他在画面上对大场面的超凡控制能力;他笔下的美人生动柔美、清新温婉;画中的江南,安宁、详和,给人无尽遐思;陈氏的音乐家肖像作品极其富于生命活力,画面造成了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的微妙的呼应关系,在神秘的画面里,诗与画紧密相关,水乳交融,音乐家的面部表情化解于音乐中,而聆听者也渐渐融入了音乐家的内在生命;而后他游历西藏,与当地藏民生活在一起,他对藏民的生命力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温情的爱抚印象强烈而又深刻。他一方面强烈地表现藏民的人性化的情感,同时描绘他们世界的粗犷纯朴的真实,这是自现实主义大师以来的一种强烈的新现实主义。 

          作为一个画家以绘画的方式对他所经历的这一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的透视,娓娓向人们诉说,仿如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画外延伸着、呈示着的。很多作品经过他的上海式改造,就变作一种美丽的怀旧,以其东方韵味感动着观众,作为艺术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梦想、浪漫和激情……”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他有一组作品是音乐题材的肖像:《大提琴手》(1983, 现哈默收藏)、《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画家把自己所画的人物置于空旷背景上的雕塑,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画面有旋律感, 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背景大胆启用黑色, 给人无穷的想象。 

          陈逸飞的另一组作品是江南水乡:《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看陈逸飞的风景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非同寻常的宁静,它使人神往,令人陶醉,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在它的笼罩下,浓郁的异国情调及东方神秘气氛由然而生。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江南水乡,它是建立在西方对东方的想象、理解和需求基础之上的, 这正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它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却为他们所能理解,所能想象,所能解读的“东方”。 
          90 年代初,他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 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而其作品命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看《浔阳遗韵》(1991)、《罂粟花》(1991)、《西厢待月》(1994)、《恋歌》(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西厢待月》( 1993)、《玉堂春暖》(1993)、《春风沉醉》( 1993)、《红袍》(或‘红衣’1995) ,画面中那倩影依依、可怜可爱的民初少妇,无一不是柔弱无骨、顾影自怜,以一种希望被宠被看的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 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焰,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画家笔下的女性都带着忧郁哀怨、落寞凄美的神情。缱绻的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旗袍装束, 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陈逸飞也曾创作了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油画,刻意凸显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用奇异的民俗去演绎古老中国的浪漫故事以唤起西方对东方的无限想象。看他的《晨曦》( 1995)、《山地风》( 1994)、《藏族人家》( 1995)、《山人(1996)、《神庙》( 1995) 等。这些作品虽然在风格上一反他此前作品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 趋于粗犷豪迈、浑厚壮美; 在形式上显示出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 在色彩上表现出辉煌的戏剧性的对比效果。1994 年《山地风》在北京国际艺术拍卖会上,以286 万人民币成交。他的这组西藏风情画大多被英国伦敦玛勃洛(M arbo rough) 美术馆收藏。他于1996 年同国际最具权威的现代艺术画廊玛勃洛(M arbo rough) 签约, 成为该画廊首位代理的亚洲画家。陈逸飞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 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柔美, 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 

          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古典仕女, 无不体现他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在1985年后的12年中,陈逸飞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他的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人民币;2000年后他的作品价格更是突飞猛进,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比肩。 陈逸飞往往追求一种特殊的完美设计,对一些美丽的作品非常欣赏。 

          作品《红袍》体现了这种设计之美。《红袍》是陈逸飞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画面平静,人物慵懒,笔触细腻,图式饱满,色彩淡雅,把一个旧式女子的哀愁、无奈、企盼等心情,通过边上的鸟笼和主人翁的眼神流露出来。作为欣赏者,我们似乎更加读懂了“宫门一入深似海”、“庭院深深深几许”、“问君能有几多愁”等古诗词中的意境之美。陈逸飞先生非常善于运用这种笔触,作为艺术符号,已深入人心。《红袍》是陈逸飞中年时的作品,也正是艺术家精力最充沛、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无论是其作品的艺术性,还是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都是定型定性的,都是在胸有成竹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这一点可从作品笔触的流畅中看出来的。这个时期,陈逸飞创作了《浔阳遗韵》、《玉堂春暖》、《春风沉醉》、《西厢待月》和《红袍》等划时代、划风格,光照千秋的艺术作品,同时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陈逸飞在美国期间,不是一根筋、死心眼去模仿别人,而是非常重视和研究西画的技法技巧,并运用这种技巧,把中国油画的创作提升到自变量、自主经营的层面,陈先生是第一人。 

        中国的绘画艺术界有几次大的变革变法,诸如文革后“85新潮”,以及后来的“新新画派”等,但都没有整出一个像样儿的、长久的艺术大家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憾事啊!相反吴冠中、靳尚谊和稍晚些时候的陈逸飞、夏葆元、陈丹青们一直稳扎稳打的,并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值得研究的个案。 

          据收藏者说,陈逸飞非常喜欢《红袍》的构图和作品画面中所渗透出来的意味。为此他曾创作过两幅。对同样的题材,或者说自己满意的作品,陈先生也是喜欢画画的,并借此寻找一种“别有用心”的艺术思绪。比如《上海滩》,比如《大提琴手》,比如《黄河颂》等等,就是在内容、大意不怎么大动的情况下,形式上稍稍的变化变化。当然,这在创造上是允许的。陈先生喜欢《红袍》的意味,并不是没道理的。其意味就在笼中鸟儿的处理上。收藏者说:此幅《红袍》是母作,小鸟是向往外面的世界,鸟嘴在轻轻的,也是无力的在啄着笼罩;眼睛游离、目无定所。据称另一幅《红袍》,尺幅要大一些,小鸟只是呆呆的“愿做”笼中鸟状。为何要作这样的改动,看来只有留给后来的研究者了。至此,我们对《红袍》似乎也是有所了解的了。 

          《红袍》给我们传达的依旧是一种婉约之美,怀春之美和说不尽的人性之美。《红袍》的创作,采取的是左倾右斜的艺术形式;作者将画面的重点放在人物的自然倾斜上,使画面的构成不至于因中景鸟笼的特写,而产生呆板;《红袍》的艺术结构也是可圈可点的,大块藏青色的背景,古色古香的雕花圆台,别有情调的精致鸟笼,衬托主人翁的大红袍,着实使《红袍》达到一个全新的,独具匠心的艺术水平;难怪陈先生也是如此的深爱《红袍》了。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