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江苏 书法家 国画家 刘秋农 常州 作品评论
      分享到:

      书为心画——《刘秋农书画集》序---叶鹏飞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07-05 16:34:43 来源:网络
        书为心画——《刘秋农书画集》序---叶鹏飞
        书为心画,这是千古名言,他告诉人们可以从书法作品中看到书家对时代的感应、看到书家体悟社会人生的状态、看到书家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刘秋农先生的书法,即体现出这一点。他在花甲之年奋力耕耘、不断探求、新作迭出,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书家,让我钦佩。他的作品正是他的艺术感受、思辩能力和心态情操的展示。

          书画艺术的发展,是新陈代谢的统一,书画家作为艺术实践的主体,只有在同前人、今人不同,才真正体现出其价值。刘秋农在书画艺术的探求上,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先从刘秋农的书法来看,他真、草、隶、篆皆擅,而最能表达出他艺术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是行草书和隶书。汉字形体的稳定性、人们习惯的审美标准,使书家的创造被约束在一个严格的范围内。所以作为书法,王蒙之的要求是“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无使相同”,要求书家写出仪态万方、富有生命的形质,不能以点画、线条的平庸搭配为满足。刘秋农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行草书是以魏晋诸贴为立足的,并致力于对晚明诸家的消化吸收。他以董其昌清淡的用墨、黄道周多变的体态、张瑞图扫刷的笔臻和王择奇逸的气势而互为变通,走的是一条师古求变、师古出新的道路。在刘秋农的笔下,参差错落的结构、长短变化的字型,采用字与字紧密安排、行与行距离拉开的布白、让字势上下有压力、左右有涨力,形成四面的相互作用,使线条的刚柔曲直、枯湿虚实交织在一起,产生吸引、穿透的引力,给人以奇肆淋漓又不失古雅飘逸的效果,有着清新的气象。
          刘秋农的隶书,隐汉碑于筒牍之中。他采用了汉碑的静穆、端庄的品格,溶合简牍的灵动、多变的笔法,以通篆法的结体来写隶书,有着随意轻松而不失工稳的效果,呈现出古雅清丽之姿。

          在中国画创作上,刘秋农是在传统文人式的诗书画合一的结构上不断丰富形式的。刘秋农的山水画、明快清丽,意境旷远。他尤爱画江南山景,村居清江、虬松飞泉、云气蒸腾,各逞妙姿。他的花鸟画,更有着充实而丰富的表现力,其笔下、牡丹、紫藤、梅竹、蔬果,都能随着流走的笔墨线条,表现千姿百态的画面,产生出一种勃勃涌动,淋漓酣畅的效果。画中不论是粗笔还是细笔、不论是浓墨大块、还是淡墨点缀,是用墨还是用色,似乎是在充分表现自己的心中之象,深涵超然浪漫的特色。所以说,刘秋农的国画给人以生动多多趣的清新之象。

          刘秋农的书画,是他长期刻苦研习,多年思考探索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

        由于刘秋农自小酷爱书画,有着艺术的天份,得到了江苏省国画院老画师房虎卿先生和常州市博物馆书法篆刻家朱松闇先生的钟爱,名家的亲授,使他泛猎山水、人物、花鸟等传统绘画,遍临汉碑唐刻、手摹秦汉墨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即有书画作品展出和发表。他站在浓厚的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积累,以手笔为犁,苦耕砚田,寒暑不辍,欣慰于书山墨泉之中,心与境不断在砚田中升华,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了自己的书画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书画事业也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当代书面创作一方面以“展览至上”为目的,将书画展成为角逐、竟争的场所、书面创作的审美趋势向着尚奇巧、尚流行、尚制作上转移;另一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论争,使中西两大文化的冲撞,传统文化精神不断消蚀。刘秋农意识到,书画创作的笔墨、线条、情感是中国书画的本质特征,如果本质特征的丧失,将会使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日益削弱。所以,他更多的是关注书画艺术传统的如何发展,“温故而知新”,以弘扬传统为已任。近二十年来,刘秋农在书法创作上,他从不受时风的影响,更不受“现代”的干扰,而是一直坚持对书法传统的发展,强调自己只有“师古”才能“出新”的观念。书法艺术发展本身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新”会变成“旧”, “旧”也会变成“新”。今日盛行的现象,明天也会衰败,只有艺术的本质不变。因而当人们的审美眼光不满足于变化多端的现状,时风成为流弊时,反而显示出传统的生命力.刘秋农的书法艺术的魅力,也缘于此,他的作品正显示出他坚定的书法艺术现。

          刘秋农的国画,与书法一样,注重传统笔墨的发挥、强调笔墨的写意功能,表现情感、表现传统的内蕴。他清楚地意识到,当代国画创作,面临着纯理性技法操作的局面,大场面小格局几乎是展览的通病,中国画创作趋向于细腻繁复的工笔画,或画人似鬼,不变形不“现代”、或制作裁割的创作手法,使中国画创作丧失了生活感知和表现激情而进入误区。与书法创作一样,刘秋农追求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的意境靠笔墨功夫来表达,而不是堆积、制作。在他看来,如果绘画不法传统,就无所谓“国”画;不师造化,就会流于形式,如果不得心源、笔墨就不能为已所用。因此,他总是以虔诚的态度去追摹先贤、以敏睿的眼光去体察事物、胸藏丘壑、心有万物、借助书法的功力,一吐为快。所以,他的中国画作品中表现出的千姿百态的形式,都是依托于他深厚的笔墨功夫和境由心造的内涵。他的绘画得力于书法,书法也借助于绘画,互为补充,成就他的书画。

          刘秋农的书画,更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有着超然的高韵。

          姜白石在《续书谱》中说“艺之至,末始不与精神通”。艺术是表达思维和想象的形式,而思维与想象正是心灵的折射。由于刘秋农生活在文风久远的古城常州,又长期在文联工作,负责书协工作二十余年,对书法事业负以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书法艺术有着特别的深情。他职业的特性,艺术家、爱好者的广泛交流、联系,养成了他开阔的眼界;他谦虚待人、坦诚处事的性格,养成了他宽广的胸襟,为他书法艺术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书法与金钱、书法与艺术他更重与后者。刘秋农意识到,古代文化的立德立言的人文理想与观念,在现代人看来已淡化,换之的是动机的循环,其价值指向是利欲的满足。这种争功近利的怪圈,给艺术带来的是重投机、重应酬、重表现的后果,书画家重包装、重喧嚣,而失去的是传统文化精神。正如墨格尔指出的那样:“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世界,而不逞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佯自始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因此,刘秋农在文联秘书长退休之后更是沉下心来,不断实践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已的艺术语言,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书画上体现自身价值。从不与人争名夺利,更不以书画转换金钱为目的。在他的主持下,常州书法事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了常州书法晋京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而在汶川大地震以后,他又以第一时间迅速组成书协会员捐款献爱心,又筹备抗震救灾书法展,义卖作品,佑我汶川,深获好评。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凝聚着书法队伍,使常州书家齐心协力,协会工作红红火火,极大的推动了常州书法事业的发展。艺术家的人格精神的最高层面,就是超越功利思想,所以刘秋农的书画艺术的清稚气息和超然高韵正是基于他的为人、心态和意志上的,他的书画,让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只有高格调的人生,才会产生高格调的书画。

          真正的艺术能对人的灵魂荡涤和净化,常把人从世俗的酣睡中唤醒。由于当前的精神家滑向商品化,艺术创作功利化和浅薄化。所以,刘秋农的书画正是对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呼唤。他的书法作品的获奖,也正是对他的呼唤的一个回应。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6(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4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