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窥其巧者,神也

            初看李云通的画,觉得画如其人。云烟雾绕中有通天晓地之意,画中山被富于神性,画中人被富于灵性,很多画面似得道升天的场景。李云通先生从人到画,象古代深山中的藏云,不动声色, 他的心路历程,也从这朦胧中显现。

            李先生少时受伯父影响很大,伯父家有很多藏书,一本本古书,便是一个个含金的沙河,让李云通沉潜其中受益无穷.《介子园画谱》成了他自学书画的启蒙老师.

            13岁那年,母亲得了场病,父亲四处借钱无力为母亲医治.父亲的窘迫,母亲的痛苦像沾水的鞭子,深深地抽痛着李云通的心,他要为母亲挣钱治病,自作主张,从此离开了喜爱的学堂,仅凭着从走街串巷手艺人那里学来的鸟字,开始外出某生.

            他流浪到天津,与相面、算卦、补锅、杂耍的江湖中人为伴,是他们帮助他用竹子做笔,帮他支起个小摊写字,他的第一桶金就是写鸟字换来的4块钱,用这4块钱他们一起做本卖香菜,挣了30元钱他急急地寄往家里为母亲治病.

            年少的他聪慧好学,对艺术有着超常的领悟与敏感,他向民间艺人学漆画,到东北画炕围子.又从绍兴到镇江去平遥,四处流浪.背着画具,一路写字卖画,15岁的他到哪都能靠画画吃饭了. 那时的他还很小,并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只为生活所迫流浪,尝尽了人生的艰辛与苦辣.

            为了省下车费,也为饱览自然风光,他沿着火车道从山西走到石家庄.他实在太喜欢乡村的田园风光了,乡间的草草木木都能让他感动,苍老的古树,在他的眼里都是神灵,他都想虔诚地磕头朝拜。道基上的石子,把鞋底磨透了,他在铁路旁拣双鞋子穿上,当时,那份如获至宝的喜悦心情至尽难忘.现在回想起来,年少时的流浪经历对他一生有着很深的影响。

            一 九九七年他到马来西亚后,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着更深的认识,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之后,画风渐渐形成。

            李先生学画从传统起步,学范宽和李思训,并在传统基础上努力创新,受八大山人、石涛道法自然的影响比较大。他的泼墨山水,清逸的画面常加上一些浓重的笔墨。正如他所讲“我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现代的东西。”李云通先生信奉道家,追求道家的反朴归真与自然和谐。

            李云通很喜欢看中国的古籍,常常去琉璃厂的书店,从书店开门看到打烊,神游其中.

            他追求画的神、妙、能三品,力求气韵生动,笔墨超绝,得其形似而又不失规矩,作品体现着一种野逸灵动、幽然闲云野鹤般的感觉,力求上品。他重墨趣,运用笔墨干湿浓淡浑厚的微妙变化,来达到色墨交融的境界,再现自然天成之美。

            李先生说他画画,只为画画。吃中国饭、穿中国衣、画中国画,不断丰富自己,追求山水意境,把山水画好是其一生追求。


Processed in 0.16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