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一世缘 笔墨半生情——读李子玉的花鸟画

            当生命如指尖滑过的沙粒一般匆匆流逝,与之相关的记忆却深深镌刻在心头。每一段过往已不可追,出于移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情感寄托在与生命一同经历过却依然存在的外物之上。于是,一曲熟悉的老歌,一本发黄的旧书,一段光影,一幅图景……便永远保留着当初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子玉老师对书画情有独钟,执著的泛起水墨这只小舟,怡情于书画这片宁静的江面,犹如垂钓的渔翁,惯看秋月春风,与落霞齐飞,与秋水一色,将毕生的精力都付之于水墨丹青之中。

            从文同、陈淳、徐渭、石涛、郑板桥、赵之谦、任伯年直到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李子玉深入其中,笔摹心追,把古人重规矩法度、精研笔墨、讲究韵味和格调的传统尽收心中,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功力基础。从传统花鸟题材——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入手,在创作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笔墨限制,植入自己的思想,上下求索,不断变法,终于自成一系列笔法、墨法、章法,无论工笔、写意,都可以感受到其扎实的传统功底、随意挥洒的情怀以及在笔墨、画面组合上的创新性。

            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李子玉还一直坚持到生活中观察、体验和写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把师法传统与师法自然融为一体。他扑向自然,热情地拥抱生活,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体悟自然,将一花一叶作为创作契机,品位其形态,用淡雅明快的格调,洒脱纵横的笔墨,诉说大自然带给他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激情。始终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注入笔端,在创作中的李子玉,想象力不受任何传统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创新,驰骋于情感之中。他的作品质朴率真、轻松自然,笔到意到,墨色浓淡,相得益彰,无不传达出他愉悦的心情,每幅作品都洋溢着灵性和他对家乡浓浓的爱意。故而作品有情感、有韵味、有真意。观他的画,犹如面对山村乡野,眼前耳畔尽享清风拂竹、暗香浮动、啾啾鸟语、淙淙清泉……一片生机昂然。

            几十年的积累,酿造,拓阔了他的画路,信手拈来,寥寥数笔竟是一幅神完意足的作品。涧下兰花、一拳顽石,秋菊石榴,月季牡丹,缀以小鸟跷足的,伸腿的,引颈高歌朴翅欲飞的,形态各异,一着笔便有几分野趣,文人画的题材被他表现出来既准确又熟练,每一幅画就像一首清新的小诗:“也写芭蕉摇窗前,不见古人只见天。雨落更有潇潇意,此景能得几人闲。”不仅描写了明媚的春光,而且展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率真的品性使他的笔下的“四君子”张合舒展,笔墨磊落,隽永雅淡,意味无穷,使我们初读时感到新鲜、空灵,再读时又觉简朴中的厚雅,恬淡中有无限意蕴,使我们在他的画中体察到梅花的凌霜傲雪,兰草的清香脱俗,竹子的虚心劲节,菊花的隐士风范,这是一种精神品性与笔墨的凝练,也是艺术家内在激情洗练后纯与真的呈现。他笔下的花鸟世界,不论是鸿篇大件,还是方寸小品都流露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牡丹图》清新神秀,色泽典雅,让人们赏心悦目,花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一阵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百花争春》让我们看到了百花盛开春之美景,当“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过后,大地复苏,百花争艳,那烂漫的鲜花,那欢快的小鸟,让人感到春天的盎然与美丽,也领略到画家创作美的艺术激情。《孔雀牡丹图》中两只孔雀在盛开的牡丹的点缀下,显得宁静、安祥,楚楚动人,为祥和的美景带来了优美的旋律。在描绘上细致却不失恢弘气度,在表现手法上进行线与形的适度夸张、变幻有致,从而突出了画面的立意。他把自然的景象注人自己的意象:把"物趣"舆"情趣"统一起来。突破了前人"花之于牡丹勺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松竹梅菊、磅鹭雁鸳必见其幽闭的特定寓意,将稍纵即逝的花姿鸟态,引人兴味的动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拓展了"物象"的联想空闲。一书一境,机趣天然、情浓意挚,应物象形,神游物外。

            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飞扬,不待铅粉而白……”(唐代张彦远),李子玉将这诗句印在了他的脑海里,这也是他在艺术之路上铭记的格言。生活为他出新意,他为自然巧梳妆。徜徉于李子玉的花鸟画里人们看到了传统,看到了创新,感受到了诗情,体味到了美韵。赏读他的国画创作,会被作品所表达的诗情诗境所感动,作品所传递的宁静、安逸、祥和、清丽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他追求完美,美得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令人有回归自然的惬意。



Processed in 0.155(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