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画院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画院首页 | 画院概况 | 画院新闻 | 画院画家 | 机构领导 | 藏品展示 | 艺术研究 | 艺术展览 | 联系我们
  • 李文绚 作品
  • 韦江琼作品
  • 义乌高清作品
  • 1
  • 2
  • 3

        智者乐水——论中华水文化与水彩画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及衍变,分析中华水文化与水彩画之间的必然关系,并阐述了借鉴中华水文化对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发展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水、水彩画、中华水文化


              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在纸质材料上表现对象的。虽然前者偏重以西洋的光色、明暗的原理,用色彩来造型,后者着重以中国画的传统用笔用墨的技法来造型,但是,在用水这一特性上,两者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传入中国也才不过百余年。经过几代水彩画家的不懈努力,现已蔚为大观,颇具规模,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彩画群体。特别是近20年来,水彩画的创作和展览十分活跃,佳作如云,参展者之多,水平提高之快,都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被学界公认为进步最快的画种。从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的作品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这个画展显示了中国水彩画家的能力和实力,显示了作品的多样性,创造性和表现性,既有即物咏景式的作品,也有经过反复推敲、内蕴深邃的力作;不但有深谙西方水彩画光色表现之道的作品,也有充满着东方灵性和中华文化精神的佳作。无怪乎有人说这得益于有两千多年藉水作画的民族对水的内涵的深刻理解。在驾驭水性材料方面,国人有着敏锐的感觉和悠远的历史经验。
               众所周知,水乃万物之源,生命之源。到过大西北的人,更能体会到江南水乡的可爱,水之可爱。水彩画和中国画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就没有水彩画,也不能想像中国画将为何物。因此说,水乃水彩画与中国画之源、之魂、之生命一点也不为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华文化对水的内涵有着深刻的领悟与阐释,形成了独特的富有哲理蕴意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水为媒的水彩画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尤其在当下,对强调民族精神、强调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经典著作中有关水的文章不少。《说苑•杂言》中记载子贡问孔子:“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这里谈及了水的德、仁、义、智、勇、察、包、善化、正、度、意等诸多品格。孔子观水,见其汹涌澎湃,不畏高山险阻,不论白日黑夜,一往无前,奔流不息,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感叹,悟出人类应像滔滔江水那样,持之以恒,锐意进取。
             关于水,道家也有精辟的论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同样谈到了水的“德”与“仁”。水利万物,“万物得之以生,失之则死。”水但求给予,不求回报,与世无争,这才是“道”的境界。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水以其至柔至弱之躯,为万物所容,又以其至刚至强之本,为万物所不可当。水既具有“滴水穿石”的顽强,更具排山倒海的勇猛之势,这是人们所敬畏的。
              同样,佛教对水也有特别的禅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警句,劝诫一切迷途的人,脱离苦海,回到生的彼岸。释迦牟尼所追求的“澹泊宁静”实际上是追求“心静”,这和老庄的“恬淡、寂寞、无为”缘出一脉。水虽流动,水面永远是平静的。心潮如果像水的波浪一样翻滚,便有得失,便有痛苦。唯有舍恶留善,超越善恶等相对的一切,才能真心不动,心不动就不为物所牵。水平如镜,静可鉴万物。心平如镜,如同圣人之心。因此,水就成了一种人类精神灵性的东西。
              我为古人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的眼力和能力所折服,也为古人以水比德、格物致知的人性审美所叹服。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上说:古人“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着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古代先贤创立的水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审美高度上完善起来的。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画水彩是智者的活动。水彩画技巧性很高,不容多改,不像油画那样可以在画面上反复修改、涂抹。水彩上色最好一步到位,最多两遍,否则会愈描愈灰。失去其透明、明快性,无法获得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画水彩对画家来说是个挑战,需要有扎实的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把握水色的能力,要胸有成竹,方能下笔有神。下笔之时要“稳”、“准”、“狠”,要果敢、肯定、毫不犹豫。记得萨金特曾经说过:“或许人们会忘记我的油画,但人们绝不会忘记我的水彩画。(图1)”中外许多油画家都对水彩画家肃然起敬。原因就是他们知道画水彩的难度,尤其在水色的把握上让他们深感敬畏。画得好油画的,并不一定能画好水彩。无疑,水彩画家是一个智者。
              智者乐水。
              庄子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意思是要学会游泳,就要有胆有识,要超越自己。“忘水”不是不要水,而是不怕水。不怕水才能驾驭水,才能畅游于水色之间。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纵心所欲,不逾矩。”放笔直取,手随心至,方能得到让人怦然心动的佳作。如果怕水,在水面前一筹莫展、小心翼翼,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心态是不可能画好水彩画的。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千古名言,道出民为水,君如舟的道理,君能为民,与民同息,则民服其治,方可载舟。君不恤民,与民为敌,不以百姓之心为心,则民不服其治,若民怨沸腾,这只“舟”就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李世民接受了魏征的谏议,治国有方,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  辉煌的“贞观之治”。同样的道理,对于一名水彩画家来说,善于驾驭水,让水为之所用,才能画好水彩。
              墨子说:“大盛难守。”说的是为人做事必须把握好“度”,不可太盛,不可太过,否则往往会过犹不及。水彩画在用水的“度”方面是十分讲究的。水太多则盈,洪水泛滥,汪洋无路,颜色画不上也接不上,无从下手;水太缺则涩,拖不动笔,画亦刻板无趣,没有灵气,笔端的水分要干湿适度,才能画出鲜活的画作。因此用水是否适当、水色多少的把握,成了画好水彩画的关键之所在。只有把握好水的“度”,才能画出水色交融的水彩来。
              大禹治水,变鲧治水的“研”“障”为“引”“导”。他开九河,纳百川乱流归于东海,经过13年的努力,他终于治服水患。这种因势利导的方法,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治水之法。画水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顺水而动,顺应自然的变化来处理画面的效果,根据水色交融的变化,触发灵感和瞬间顿悟,随形写意,笔在意先,得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恒形。”水给孙子的启迪是面对不同环境和条件,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对策,方能克敌制胜。水彩画对景写生,也应灵活机动,不墨守成规,取舍自如,左右逢源,俯拾皆是。
              在诗词和绘画中,把表现含蓄、淡泊、幽远、空灵的意境,视为理想的境界。比如,我国古代诗词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飘逸;“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的幽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散淡;“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离情别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感;“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离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幽情等等,不胜枚举。中国山水画也同样如此,一代又一代画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寄情于山水,尽山水之游,专一水之欢,擅一壑之美。追求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如马远、夏珪的“剩水残山”的山水画表达出的诗趣和情调,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倪瓒的山水画(图2),明净淡雅,空旷寂寞,清气照人,让人体悟、况味到山水的自然之美、空灵之美。石涛的山水画,挥洒自如,用简练浑厚的笔墨写胸中逸气,山川水渚一片禅意。在中国水文化中,这些诗词绘画,借水释怀,以水抒情,无不表现出清幽高远的意境。
             其实,西方的水彩画也讲意境,但他们的意境多数是一种“实境”,追求的是透视空间和色彩暖冷推移的“实境”。而中国画的意境更强调“虚境”,用“参悟”和凝神的方式来领悟自然之美,体味山水的意境。正如老子所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惟恍惟惚”意即似有若无,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之物,如雾里看花,荷塘月色般的虚幻与朦胧。因此,强调水彩画的本体语言,追求水味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这和传统中国画充分利用水的酣畅、晕化、渲染的技法,表达东方人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只有在水上做文章(当然还离不开画家的才情和心智),才能产生水色交融成趣,滋润、透明、渗化、柔和、潇洒、朦胧的水彩画,才能有“韵”、有“气”、有“浑”、有“逸”,才能有散淡飘逸、空灵深远的意境,才能有虚实相生、物生像外的禅意。 
             水有意境,水有禅境。水,是水彩画的灵魂。 
             中华水文化是先人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一代代炎黄子孙高尚的思想和精神,“以水比德”、“以水悦心”、“以水寄情”,凸显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宝贵的财富是自然和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厚赐,对水彩画而言,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俗话说:“作画先做人。”人品优则画品高,人品劣则画品低。水的种种品德,德仁礼义、善化、谦恭;下万物,纳百川;持之以恒,不舍昼夜;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是人们所应具有的品德。做人要像水那样,能容人,能下人,要静耐,要不争。荀子说:“不积细流,无以成大海。”泱泱大海乃千川万源汇集而成,要博采广纳,刻苦钻研,方能成就大业。要心静如水、澹泊宁静、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像水那样,“深者不测”有涵养。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要寄情于山水,善于发现大自然最美好的东西,为艺术而献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不但是以水为媒的水彩画家所应具备的,同样也是所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所应具有的思想素养。
             中华水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智慧宝库中的真知,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我想,这就是水彩画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进而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头活水。水彩画为外来画种,是科学的,形而下的,如果能中西结合,通过科学的创作方法,融入中华水文化的观念、意识,我们必将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佳作!

      画院新闻
      ·郭东健国画亮相北京798艺术区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到福建省画院视察调研
      ·画院画韵——福建省画院年度创研展” 在榕展出
      ·“墨彩心象——福建省画院第四批特聘画师作品展”在福建省画院展出
      ·“凤山杯”第二届福建省水彩画展征稿通知
      ·福建省画院书画家慰问福州空军场站官兵
      ·福建省画院举办“感悟重生——百名画家进灾区 笔绘龙门新面貌...
      ·海西春风---福建首届花鸟画艺术大展
      ·我院领导出访埃及等国
      ·“家国情怀”李虚白山水画展在榕举行
      画院画家
       
      柯云翰
       
      林容生
      柯云翰 林容生 林 超 杨思陶
      林剑仆 吴乃光 江 松 张自生
      藏品展示
      翁开恩作品
      郑雅风作品
      杨东平作品
      高 帝作品
        画院首页
        画院概况
        画院新闻
        画院画家
        机构领导
        藏品展示
        艺术研究
        艺术展览
        联系我们
      Processed in 0.598(s)   3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