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乐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基地首页   基地简介   基地动态   名家足迹   基地景点   写生作品   写生驿站   基地荣誉   联系方式

        包头:应对危机挑战 加快科学发展

          包头:应对危机挑战 加快科学发展
          包头是闻名中外的工业城市,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60亿元,增长19.6%。财政总收入完成205.2亿元,增长25.9%。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0.06亿元,增长3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5.74亿元,增长23.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0861元和7076元,分别增长16.7%和15.1%;城镇登记失业率3.87%,人口自然增长率4.6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8.46万吨和2.74万吨以内,全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其支柱产业钢铁、有色金属等受到全面冲击,大量企业陷入困境。面对严峻的形势,包头市迅速作出部署,坚持三个“力度不减”,即坚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力度不减;坚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度不减;坚持招商引资力度不减,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科学发展示范地区。
            经济
            坚持“三个力度不减”促发展
            新春伊始,包头市即召开“保增长促发展”工作会议,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莫建成指出: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当前工作的紧迫感,要坚定不移地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它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主要的任务对待。
            危机中蕴藏着机遇,包头市将应对经济危机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包头市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要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3%,大中型企业要超过1%。同时,鼓励企业进一步扩大目前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努力掌握一批科技产品核心技术,进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
            在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措施推动下,包头市重点骨干企业率先行动起来:一机集团在稳定主导产品的同时,利用强大的科研能力开发高端市场,提前超额完成公司2008年度收入114亿元的目标;包钢于2006年建成了世界先进的万能轧机高速钢轨生产线,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面对铁路建设提速、钢轨需求大增的情况,包钢反复优化工艺,使高速钢轨生产技艺日趋成熟,实现时速350公里百米高速钢轨产业化生产。中国二冶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风电塔筒项目,在形成年生产塔筒300台(套)、产值5亿元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工艺,确保塔筒产品质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包头市一方面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铝镁深加工、风电整机制造、光伏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2008年,包头市建设的年产20万吨生态镁产业化项目已初具规模,成为自治区又一个新的优势产业;包头市风电已建成和在建项目规模达到99.1万千瓦,其中2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一个集研发、制造、组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正在崛起;2008年年底,投资额为8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落户包头,该项目规划年产量5000吨,投产后年产值在900亿元以上,届时,包头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伏材料基地。
            为迅速启动内需,包头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0.06亿元,增长34.4%;全年新建和续建了194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2亿元,同比增长30%。特别是去年9月份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项目支持,采取了支持大企业发展的协调金融贷款,实行电力多边交易电价等措施,努力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此外,面对许多沿海企业重新寻找发展空间的情况,包头市抓住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城市产业转移,注重引进项目的档次和领域,努力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态势。
            包头市采取的一系列应对举措已初显成效,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68.3亿元,同比增长25%,优势特色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民生
            让群众尽享文明成果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再一次蝉联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一荣誉的取得既是包头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包头将群众幸福指数、满意度放在重要位置,并让群众在创建文明城市当中得到实惠的结果。
            2009年1月,在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呼尔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向全市人民作出郑重承诺,2009年要继续为人民群众办好20件48项好事实事,让全市人民尽享文明包头的发展成果。
            为百姓生活留下宽裕的绿色空间
            这几年,包头一直在致力于为城市“增绿”。仅2005~2007年,全市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06.83万亩,2008年全年完成国家、自治区林业重点工程投资1.74亿元,造林绿化使用的苗木全部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不仅如此,“山北草原、大青山森林、黄河湿地”三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联合国人居署考察团在考察包头时,看到满城绿色,彻底改变了对中国西部城市的看法。考察团负责人说:“一个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西部城市会如此之绿,真是了不起。包头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典范。”
            改善人居,做起来远没有说起来轻松。对于包头市这个老工业基地而言,原来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何由老变新是一大难题。然而,如果你来到包头,看到内蒙古一机集团为鹿城增添的西湖、东湖,看到包头市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内碧波荡漾的白银湖,你就不得不相信循环经济的巨大力量了。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包头市在经济增长近20%的同时,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都呈下降趋势。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18.46万吨和2.74万吨以内,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2008年,包头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295天,比上年增加22天。
            在包头,每一条路的拓宽,每一条街的美化,每一座建筑的落成,都从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着眼,从改善百姓实际生活环境出发,一切都力求体现群众的根本利益。包头市上下已达成共识,林地是高压线,不能占,只能保。如今,包头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已达到了12.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
            将发展成果映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自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包头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的发展步伐令人瞩目。2007年1月5日,中共包头市十届二次全委会议提出——包头市将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战略统领一切,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包头!“八字方针”成为包头市决策层的施政总纲。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60亿元,增长19.6%,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区各盟市之首。
            经济发展了,就要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包头在全区率先建成了以城乡低保为主体,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法律援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幸福地体味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巨大变化:57万高氟区群众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了;最低生活补助面的标准提高了;两项被称为大手笔的“民生工程”——石拐棚户区搬迁改造、包钢尾矿坝周边村落整体搬迁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居民已入住新居,将有近5万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08年4月,包头市从财政中拿出6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奖励农民工子女教育。为外来务工子女拨付专项奖励资金,这在自治区尚属首家。从2008年7月份开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10元,高于全国人均80元的调整幅度,惠及14.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此外,全年还安排财政资金35.7亿元用于发展民生事业,圆满完成为人民群众兴办的20件40项好事实事,向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爱心使城市充满了家的温暖
            当人们惊诧于包头市“城市美了”的同时,更令人惊喜的是市民素质的提高。
            从2005年起,挂有“城市TAXI爱心车队”标牌的出租车就成为包头市街头的一道亮丽风景。市民只要拨打求援电话,他们就会及时到场,为市民提供服务和帮助。目前,在包头有在册志愿者20多万名,志愿服务队伍有2000多支,他们的身影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包头市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任务来抓,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推动了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长期的教育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民,人称包头有“四多”,关心公益的人多、乐于助人的人多、爱护绿地的人多、见义勇为的人多。在包头,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感人故事被广为传诵,一受伤女工急需输血,听到广播的市民在血站排起了献血的长队。
            千万只手相连,人们在和谐互动中传递着文明,用爱心回馈这座城市,使城市充满了家的温暖。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人都想出一份力,使得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活力。拆迁户张茂说:“从住帐篷、土房到搬进楼房,从寸草不生的荒滩、沙滩到园林城市,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做梦都想不到。这样创建文明城市,我们从心里面支持。”
            文化
            和谐包容文化提升包头人幸福指数
            包头作为一个边疆城市和移民城市,先天地具有多元文化的鲜明特色。包头市在文化建设中,始终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鼓励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始终坚持广大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这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包容文化成就了包头文化建设的宽容与丰富,令包头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文化建设在助力经济起飞的同时,也令包头人的生活品味和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
            文化建设凸显多元特色
            包头市在文化建设中以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努力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交汇点,在文化建设中着力突出多元文化特色,体现了包头作为移民城市的巨大包容性。
            在东河区,借着当年以乔家为代表的“走西口”的晋陕人给老包头带来的晋商文化,近年来,东河区充分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建造了极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乔家金街”,再现当年乔家十三铺的盛况。这条古商业街将晋商文化、佛教文化结合在一起,展示了多元文化的深刻内涵,使东河区这一包头市的老城区展现出独特魅力。
            在土右旗,历史上的移民使内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水草丰美的敕勒川上碰撞交融,催生了土右旗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蒙汉语相间的“坐腔”,即后来的土右旗二人台。直到现在,从土右旗二人台的唱词中依然能找到民族融合的痕迹。比如:土右旗二人台传统曲目《十对花》中,“德立格尔赛”这个词只有懂蒙语的人才知道它是“花开”的意思,而这些蒙汉语融合的痕迹早已汇入土右旗二人台的艺术之河,澎湃出独特而正宗的乡土之音,这包容、宽厚的乡音是在其他地区的二人台中寻不到、也悟不出的。二人台艺术也因此担当起了土右旗打造“敕勒川文化”的龙头品牌,在全国文化大环境中,独树一帜,韵味悠长。
            在青山区,由于军工企业的存在而使兵器工业文化极具特色;在稀土高新区,“解放思想、瞄准一流、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散发出迷人异彩;富饶的稀土之乡白云鄂博,在孕育了包头的钢铁和稀土产业的同时,也在广大矿山职工中间培育出了独特的矿山文化;达茂旗浓郁的草原文化氛围则由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所赋予;昆区则构建起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大舞台。百花齐放的包容氛围令包头市的文化建设在多样性中和谐而动,绽放出别样的魅力。
            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为了不断拓展文化建设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头市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将市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市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也让市民成为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从而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随着包头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城市的市民还是农区的农牧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同时,对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望也日益强烈。怎样才能真正为广大群众开展好文化服务?精神文明怎样才能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
            包头市有关部门在深入农村反复调研后发现,农村有一批文艺骨干自觉自愿开展文化活动,他们有的擅长民间乐器演奏、有的喜欢唱山曲儿和二人台,茶余饭后、农闲时间,他们在自家院子里自娱自乐,吸引着邻里观看。通过调研,他们意识到,这正是与农民贴得最近,最能反映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的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如果加以扶持、引导,村级文化活动就能真正地开展起来,如果每个村都能办起一个文化大院,就解决了农民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为满足这一文化需求,包头市从2003年开始尝试文化大院创建活动。并制定了创建标准、创建目标和创建具体措施,文化大院、文化户建设被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各旗县区还拨出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大院的发展,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保障了农村典型文化大院、文化户创建活动的开展。很多文化大院在有效的扶持下,由最初的唱、扭,发展到小品、剪纸、书法绘画、运动健身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一院一品”的格局。文化大院的兴起,促进了村风文明、村民团结,和睦了邻里关系,活跃了农村文化,培养了农村文艺人才,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其中,包头市九原区的典型文化大院创建活动还获得了“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在包头市城区,则发起了“百万群众参与的、百万群众创意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各类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活动”——“百百工程”。“百百工程”在原有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社区的活动中心(活动室),各大企业及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的活动场、馆、所,各老年(青少年)活动中心,街心公园等各开放式公园广场等场地,开展了秧歌、合唱、摄影、绘画、健身操、评书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百百工程”的开展,有效地振兴了包头的文化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包头市的农村牧区,通过政府资助和群众自发组建的乡村文化大院蓬勃兴起,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而在城区,以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为基础的“百百工程”则吸引了无数市民的参与兴趣。随着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包头市广大群众的生活品味和幸福指数也水涨船高。
            软文化助力“硬经济”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包头市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统筹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把文化建设作为取得领先优势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频出大手笔,使区域竞争的软实力得到不断提升。
            包头市着力通过旅游业等相关行业来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有益经验。
            例如,包头市固阳县从举办秦长城文化艺术节,到开展“写长城”、“走长城”、“论长城”、“摄长城”、“舞长城”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使秦长城这一古人留给今人的丰厚的文化财富,成为固阳县支柱型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追古思远。而包头市东河区通过深度挖掘“走西口”的历史事件,着力打造以晋商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精品。包头市石拐区则通过各种形式来整合和挖掘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五当召召庙文化的丰富内涵,利用寺庙文化开发旅游产业。他们编制了《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总投资额度为14亿元,力求将五当召打造成为召庙文化的旅游聚集地。
            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包头市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带动战略,繁荣文化市场,助力经济发展。现在以晋商文化为代表的乔家金街已成为东河区着力打造的集文化、旅游、商业体验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成为东河区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而昆区的包头市乐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石拐区也打算依托五当召悠久的历史文化、宏伟的建筑群,建立一条集民族文化艺术品制作、展览、拍卖、零售为一体的文化街,促进该区文化产业发展。下一步,包头还将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并组建文化产业园区,进而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包头市在新一轮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向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努力发现和挖掘其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明确城市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定位,在让软文化助力“硬经济”的同时,更将文化建设提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大大提升了包头人的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基地动态
      基地景点
      基地荣誉
      ·被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Processed in 0.348(s)   1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