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齐白石 北京 国画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齐白石为何讨厌做官?

        作者:未知2017-02-21 09:21:36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北宋仁宗有一次临轩放榜,看到一个名字叫“柳三变”。

        柳永柳三变的成绩应该不差,但他的词更有名。仁宗也读过,印象最深的是那阙《鹤冲天》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气不打一处来,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此后与功名无缘,只好解嘲自己是“奉旨填词”,流连于勾栏瓦肆之间。

        一千多年后,清朝末年,齐白石六岁。白石铺来了一个新上任的巡检,乡里人拖男带女地去看热闹。隔壁的三大娘,来叫齐阿芝去看。阿芝说:“不去!”

        三大娘走后,母亲笑着对阿芝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

        齐白石之后,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他的一生,也像他母亲的话,“凭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

        何要浮名这四个字的来由,齐白石一定是知道的,他刻下这四个字,也是取的仁宗的意思,不要这些官场功名。然而,柳三变是被动的,但齐白石是主动的选择。

        因为,星塘白屋那种自然山水中,的是不该出显贵公卿。

        拒绝为官,丹青酬知己

        俗话讲“四十不惑”,假设你40岁时,已经成家立业,吃喝不愁,你会不会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

        我猜大部分人即使年轻时有雄心壮志,人到中年大概也都被岁月消磨得差不多了,凑合过吧。

        而齐白石40岁时,选择了出山。

        齐白石

        很多人生转折和传奇故事,起因往往不过是微小的一句话或者一封信,齐白石就是这样。

        1902年,半辈子没踏出过湖南一步的齐白石,接到了朋友夏午诒的邀请,去西安教夏夫人画画。在西安,通过夏午诒的介绍,齐白石结识了樊樊山。

        樊樊山是清朝大官,也精通文墨,他喜欢结交文人雅士,看了齐白石刻的印,非常欣赏。

        樊增祥,别字樊山

        樊樊山是惜才之人,齐白石送给他一枚印章,他也为齐白石定了篆刻润格:“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樊樊山以官员身份帮齐白石定润格,是一件非常抬举对方的事情。而这张润格,齐白石也用了十年。

        樊樊山虽然也是官员,但他更多意义上,是齐白石的知己好友。他积极帮齐白石谋出路,甚至要将他引荐给慈禧太后,去做“内廷供奉”,给慈禧画画。

        可齐白石心内那个“星塘白屋不出公卿”的念头很执拗。他向樊樊山表示,我宁愿窝在家里画画,也不做官,拒绝了樊樊山给他指的这条“坦途”。

        齐白石印 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即居住在星斗塘的平民齐白石不愿做官

        好在樊樊山为人十分厚道,尽管被齐白石“好心当做驴肝肺”了一回,二人依然是挚友。1917年,齐白石家乡闹匪乱,还是樊樊山劝他到北平避乱,也就是从北平开始,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才开始真正大放异彩。

        1926年齐白石父母相继亡故,他请樊樊山为父母作了墓碑和像赞,可见在齐白石心中,樊樊山有着多么重的分量。

        齐白石一生很少画红色的竹子,因为好的朱砂很贵,但为樊樊山庆祝八十大寿时,他不惜工本,画了这么一张《朱竹图》,还模仿金农的书体写上“樊山先生大人八十寿。时甲子十一月初一日,齐璜拜祝。”从字画中可以看出满满的感恩、尊敬和祝福。

        齐白石听从樊樊山的劝告来到北平,开始了卖画刻印的日子,他将润格挂在琉璃厂南纸坊,被当时北平画坛领袖陈师曾看到了。

        陈师曾初来京城闯荡时,曾得吴昌硕提携,因此他成名后,也爱提携实力新人。对于齐白石这样一位初涉北平画坛的中年“新人”来讲,遇见陈师曾,实在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陈师曾

        齐白石的印章给陈师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为此陈师曾还特意去法源寺拜访齐白石,二人一见如故。

        陈师曾早年师从尹和伯,而齐白石的梅花画法也是学尹和伯的,二人算是有些“渊源”。他们在法源寺见面时,陈师曾刚过完37岁生日,齐白石就为他画了这幅《墨梅》。

        但齐白石在画中题道:“尹和伯先生曾为潜广弟画梅,清润秀逸。余不欲雷同,乃以苍劲为之。”就是说尹和伯为你画的梅花清润秀逸,我不愿和他的风格一样,就画一幅苍劲的梅花送给你吧。

        陈师曾也在题跋中回道:“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意思是鼓励齐白石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和情怀,不必总是模仿尹和伯。

        正是由于陈师曾的鼓励,齐白石才开始了“衰年变法”。而后陈又将齐的作品推广到日本,使其在日本大受推崇。可以说,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中,陈师曾确实是最为重要的存在。

        齐白石与陈师曾是“莫逆之交”,那么与比其小31岁的徐悲鸿,就可说是“忘年之交”了。

        1928年,徐悲鸿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当院长,为了请齐白石到学院任教,曾三次跑到齐白石家劝说。这份诚意,齐白石自然无法拒绝。徐悲鸿对齐白石的生活也非常关心,建国后齐白石差点被央美“裁员”,是徐悲鸿坚持聘请齐白石为名誉教授,以每月交作品的方式,保证他的工资收入。

        有这样一位铁磁的朋友,齐白石自然是非常感激的。晚年,他画下这幅《寻旧图》,怀念自己和徐悲鸿近25年的友谊。他在题跋中回忆了徐悲鸿为考生出题画“白皮松”,请他为学生作品打分一事。还有二人分别后,他对徐悲鸿是“一朝不见令人思”。画中的齐白石只有一个背影,脊背佝偻,身携拐杖,负手独行。没有旧日老友陪伴的日子,确实很是孤单。而这幅作品也是齐白石生平非常罕见的自画像。

        率性耿直,以画回击无理谩骂

        有人捧自然就会有人骂。陈师曾和徐悲鸿对齐白石青眼有加,是“英雄不问出处”,但总有介意“英雄出处”的,比如齐白石在艺院的同事王梦白。

        据说王、齐二人同在艺院隔案相对画画时,王梦白没事就骂齐白石两句,还在聚会时学齐白石的湖南口音。齐白石简直气炸,课间休息干脆不去教员休息室了,免得碰上冤家。

        面对王梦白的出口不逊,齐白石选择了画画反击术。于是他就画了《人骂我我也骂人》,画中的老头从盘腿坐姿,到斜睨的眼神,再到伸出的两根手指,浑身上下充满了“不屑”两个字,简直是回骂的最佳“表情包”。

        齐白石画过很多幅同样题材的画,也有人说影射的是姚华或者其他人,但不管是谁,摩羯座的齐白石都爱憎分明,你对我好,我也要加倍对你好,你要是骂我,那么对不起我也要骂回去。

        但是齐白石这样棱角分明的个性,显然也不适合需要圆滑通融的官场。所以他没有投机做官,一心扑在自己擅长的诗书画印上,也是很明智的选择。

        搞笑的是,这边齐白石跟王梦白不对付,那边还有关蔚山搞不清楚状况,硬是要好朋友齐白石帮他临摹一幅王梦白的《背面侍女图》。齐白石白眼一翻,气沉丹田,看在关蔚山的面子上,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但齐白石临完又在纸边写道,“此幅乃友人索予临王梦白,予略所更动。知者得见王与予二幅,自知谁是谁非。”意思是朋友让我临摹王梦白的仕女图,我临了,但在画面上略作改动,行家见了王梦白和我的两幅画,一对比,自然高下立见。还特意盖了个“浮名过实” 的朱文印表示谦虚。其实齐白石对自己的画比王梦白好这件事,还是很有自信的。

        很多年以后,关蔚山响应国家号召,把齐白石和王梦白的两幅《仕女图》同时捐给了北京画院,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看看哪幅更好。

        凭真本事吃饭,不教一日闲过

        齐白石一路走来,虽然少不了伯乐贵人的相助,但哪里又有不努力的幸运呢?被伯乐贵人看重的实力或潜力,都是齐白石一笔一笔磨练出来的真功夫,就像这幅《南瓜》。齐白石在上面题款说,昨天刮大风没有画画,今天就画这幅《南瓜》来填上昨天的练笔空白,哪怕稍有一天懈怠都不可以。正所谓天助自助者,说的就是白石老人。

        齐白石早年学习雕花木工,26岁才开始学肖像画,比起陈少梅这种师从金城、22岁已经能当老师教别人画画的天才来说,齐白石的起步真是太晚了。虽然没有门路拜名师,但齐白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画的机会。

        20岁时,他偶然间在主顾家里见到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残本,便如获至宝,反复临摹练习,如果见到名家字画、印谱、碑帖就更加不会放过,下面这幅就是齐白石照着李方膺的游鱼图临摹的《钩临李晴江游鱼图稿》。

        没有家学渊源,自己底子太薄弱,只能靠后天勤奋来弥补。这幅画中,齐白石不仅将游鱼的形态轮廓钩临出来,连李方膺的落款和钤印都一点不落地用毛笔描摹了下来。

        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为了开阔眼界,提高画艺,曾五次离开湖南远游,称为“五出五归”时期。他一路走,一路画,每每将所见风景用画纸记录下来。回到家,他将写生稿重新画成《借山图》系列。

        这幅《借山图之四 洞庭君山》的画面中完全没有表现水的笔墨,齐白石却用一只小舟让观者联想到了洞庭湖的水波荡漾,君山浮于洞庭湖上,隐约露出的屋顶暗示着有人家居住,天边一小半日头在缥缈的云层中若隐若现,没有“四王”那种繁复的细笔,齐白石用简单、凝练的意向组合,却让观者好像看到了洞庭君山开阔悠远,烟波浩渺的景色。

        1907年,43岁的齐白石客居广东,见到了很多八大山人的作品。有一次,一位画商拿着八大的《鱼》到齐白石家中推销,他心下非常喜欢,但要价太贵。齐白石表面上不动声色,和画商说先把《鱼》留下来,约定明天再做交易,实际当天晚上,他彻夜观摹这幅《鱼》,并把画临摹了下来,第二天把真迹还给了画商。为了偷师八大画中的精髓,齐白石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了。

        很多个日日夜夜,齐白石就是在这样的临习写生中度过。现在有句话叫做“最可怕的是比你有天赋的人还比你更努力”,白石老人这碗鸡汤说什么也得一口气干了。

        流离乱世,草间偷活愿安详

        齐白石早年在乡间过着宁静安详的生活,即便是“五出五归”的远游让他的画艺精进,画名远扬,他也依然选择回到家乡修一座“寄萍堂”隐居作画。奈何他生逢近代中国最动荡不安的年代,1917年家乡湖南闹匪乱,在避乱北上的途中,画纸被油污染了,可齐白石并没有丢掉它,而是借着油污的形态,创作了这幅《墨芙蓉》,以此来记录丁巳年的匪乱,人常说白石笔下无废画,除了灵感和珍惜笔墨之外,更有时代的原因在里面。

        齐白石的北上之旅也并不顺利,本想从湖南直接到北京,却在中间遇到了张勋复辟从京城逃回家乡,齐白石不得已先辗转到天津避乱,直到1919年才到北京。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多久,日军便开始侵华,齐白石时常感叹自己身为一介草民,无依无靠,只能身如浮萍般在乱世流离,无处投足。

        就如这幅《鱼蟹图》画面中央的那一尾小鱼,不小心碰上几只横行霸道的螃蟹,正自惊慌不已,想要掉转鱼尾逃走,却发现后面已经被一群凶神恶煞的大鱼盯上,截去前路,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根本进退两难,不知该如何是好。小鱼的眼神中闪烁着惊慌和绝望,真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齐白石和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一样,只能苟且偷生,得过一日便是多赚一日。1944年是抗战前的最后一年,也是最艰苦最黑暗的一年,84岁的齐白石为晓初弟画了这幅《草间鹌鹑》。

        齐白石画过很多鹌鹑,大多灵动活泼,但这一幅的画面氛围却是阴沉灰暗的。画中的两只鹌鹑,在乱草从中蜷屈着身体,尽量降低着自己的存在感,一只目视前方,神色紧张,仿佛在警惕前方未知的危险,而另一只则低头觅食,眼神呆滞麻木。齐白石落款写的是“草间偷活愿安祥”,在这样的岁月里,能偷活已是万幸,他却仍盼着安宁祥和的生活能够早日到来。

        1952年,齐白石已经92岁了,他终于迎来了一生所盼的和平生活,因为生活无忧,齐白石晚年在家中养起了鸽子,不断观察写生,画下了大量和平鸽的形象。经历了那么多的绝望的境地,这幅《和平图》显得尤为富有生机。齐白石晚年经常写一句话“卜予余年享太平”,意思是我曾经算过卦,老头晚年肯定是要享受太平生活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官不入民家,卖画不论交情

        学艺之路艰辛自不必提,连人生也这么艰难,齐白石草间偷活之时还坚持画画,因此也格外珍视自己的作品。可总有一些人隔三差五地找上门,说看在大家这么熟的份上,就给我免费画一幅吧,便宜点卖给我吧,就好像画画是件特别轻松的事情,不用动脑子,不花费时间,画家们都不用赚钱吃饭一样。

        对于这类蠹虫,齐白石坚决持鄙视态度,大笔一挥,铿锵有力地咆哮:“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再有讲价者请滚粗。

        奈何不要face的人太多,齐白石都懒得理他们,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座位右边,聊以应付。在下面这幅《藤萝》上,他又写了一遍:“多难多忧尚惜生,草间一粥苦经营。诸君得画求低价,且待萍翁享太平。余画有价,有欲短减者,因作此诗贴于坐右,又题于此幅。”显然也是烦不胜烦。

        齐白石卖画恪守润格,不仅是对求画者,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像他晚年画的这幅写生小虾,用工笔将小虾刻画得形神兼备,极尽精妙,虽然小,但以齐白石的名气,拿出去也能卖不少钱,但他认为这是戏作,还特意在画的右面补裱了一张纸条,写着:“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当不卖钱。”从这件作品也能看出白石老人对于画家底线的坚守。

        有一次客人找上门,让齐白石画一幅《发财图》,齐白石想了想,问客人:“发财门路太多,如何是好?”客人让他举个栗子。齐白石一连说了财神、印玺衣冠、官袍乌纱、匪类惯用的刀枪绳索。客人都摇头,说不如画个算盘吧。齐白石大赞:“善哉。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耳。”客人拿走画后,齐白石觉得这个点子实在太妙,自己又画了一幅《发财图》压箱底珍藏起来。由此也能看出齐白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金钱观。

        不义之财不能要,国难当头,齐白石也断不做日本人的生意。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对于日军侵华的可耻行径气愤非常,干脆辞去教职,回家闭门谢客。

        当时齐白石的作品在日本很受追捧,期间曾有日本人登门拜访,以买画为名请齐白石加入日本国籍,被齐白石果断撵走。

        为了防止日本人再来骚扰,齐白石就写了个告示贴在大门外,上面写着:“中外官长买齐白石之画,可以派代表来,不必亲驾到门。自古以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可此后仍不断有日本人前来,齐白石就换了个“停止见客”的新告示。

        过几天,他干脆直接在大门上贴上“白石已死”四个大字,简单粗暴地断掉对方的念想!

        久居异乡,不能忘却的故乡情

        异乡给了齐白石名誉、金钱,但齐白石心底里始终忘不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比如这幅《万竹山居》就描绘了齐白石成长的地方——湖南湘潭杏子坞和星斗塘。在齐白石心中,这里就是他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没有战乱,没有纷争,只有朗日、微风、读书声。

        齐白石想起了他跟着祖父识字的日子,七岁时,祖父把所有自己认识的字都教给阿芝了,只好东挪西借凑点钱送他去学堂。小阿芝不愿意去学堂,依偎在祖父身边,抬手抹着眼泪。从家到学堂来回六里地,每天祖父都是这样早晨送,傍晚接,遇到风雨,祖父的宽袍大袖和温暖臂膀,就是阿芝最好的避风港湾。

        下了学堂,池塘里的清水小虾就是最好的玩伴。阿芝用棉花球钓虾,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日后他成了画虾一绝的齐白石大师,多少人模仿他画虾,他却说:“余之画虾,临摹之人约数十辈,纵得形似不能生活,因心目中无虾也。”

        还有《稻草小鸡》的落款处,齐白石说,他最近画的都是少年时亲自所为、亲眼所见的事物,画着画着想起陈年乐事,大笑不已。

        还有一次齐白石想将小时候用过的东西都画下来。他想起小时候到东邻去买柴耙,七齿的柴耙要七文钱。人们在山中耙松针时,那柴耙遇到青草,就好像人在用梳子梳理鬓发。小孩子们也常常拿着柴耙当做竹马骑着玩耍。年少种种,历历在目,于是齐白石就画下了这幅《柴耙》。以柴耙作主角入画,齐白石绝对算是独一份了。

        成名之后的齐白石,也没有刻意攀附传统文人的画路,而是一直画瓜果蔬菜,鱼蟹虫虾这一类具有“乡土气息”的题材,一是因为思念家乡,二是因为他见过,所以他就能比别人画得好。

        喜欢画,就努力去画好,不畏人言,不追风潮,不忘本分,不重浮名,这样的齐白石,凭真本事自立于世,当不当官又有什么所谓?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