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展示 公司宗旨 公司相册 评论文章 杂志出版 媒体介绍 公司新闻 联系方式 公司荣誉    
评论文章
冯远:我和工作室的八个同学

 一年半以前,以李也青为首的几位学生、青年画家相邀我针对目前中国人物画创作存在的问题带一个以创作为教学目的的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当下水墨人物画创作。由于我的恭职单位工作繁忙,加之个人的创作、写作计划屡屡拖延,我曾经十分犹豫,但经不住青年人们的再三要求,就同意了。   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晓凌教授对八位学生各自目前的专业水准和创作状态,以及需要弥补完善的方向做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我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说是计划、要求,主要还是有针对地应对他们各自面对的课题,总体来说,即学问--生活--思考--实践,当然具体还涉及到艺术、技术问题。由于他们都已经是国内小有名声的青年才俊,教授、画师等,各具实力,因此,说是教学,更多的是以切磋、交流、探讨、提示的方式进行指导,目的在于使他们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更提升一步。   一年半过去,到了需要拿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的时候了。实际效果如何,没有什么比他们最新完成的创作更能说明问题的了。孰优孰劣,得失盈亏,俱由他们的作品说话。   一年半以后的今天,结业在即。作为老师,我想从激励他们各自特长的角度...

冯远 王者形神 中国功夫 现代性及其他

 一次偶然机会,看到孟祥顺君的几幅以虎为题材的肖像作品。由于他的作品从某些方面表现出的独到之处,引发了我蛰伏于心多年、且尚存迷茫的关于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问题的想法,兹借助孟祥顺画虎的个案录下所思所想。   博格斯在《艺术判断》中将艺术活动归结为“找”和“填”,他认为:“艺术就是在这尚未表现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可资填补的缝隙,将之填满,并赋予它以鲜明的特色。”这里的“找”,意即在已有之中寻找无有或尚无有,“找”需要智慧、眼力。“填”可理解为有目的创作劳动,“填”需要艺术,需要技术。诚然,获得形而上的启示或瞬间奇想,这依托于画家的文化眼光、学术眼光和知识素养的储备。离开了这些基础,则就无从由来启示和奇想。然而,假若画家缺乏形而下的物化精神的手段和动力,那他只能仅仅是一个知识者、奇想者,而不是艺术家。   特征一:在历代画家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和近代现及当代擅长作虎的画家的作品中,一般多侧重以完整的造型设计和情境气氛烘托来表现虎,按照中国画的章矩结构方式来营造虎之威严、雄强、俊拔和憨鞠之态,鲜有突出强化某一局部的处理手段。孟祥顺在司空见惯、陈陈相因中“找”到“缝...

冯远谈塑造当代中国美术界自身形象

如何塑造美术界自身形象、推出中国美术界的优秀代表,这是中国美协第七届主席团所面临的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冯远认为:当下的中国美术界有不少优秀的人才,每个时代都应当推出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认为推选难就回避是个简单化处理的办法,但也是无所作为的办法。要精心策划慎重地推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才,对带动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是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的。   美术界、美术家的形象问题,首先很重要的是社会形象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实是推动了美术界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社会导向。第二个,人们的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在提高,对文化精神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事实。艺术家在当下,如何应对艺术发展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的学术质量,要坚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摆正这几者关系。同时不可否认,犹豫,市场经济的活跃,使相当一部分的艺术家因为转而对艺术市场价值和效应的追求,致使近年来有分量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还由于各种展览频繁,虽然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繁荣,但在客观上影响了艺术家十年磨一剑、沉潜做学问,深...

冯远: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全部

 “是一张好画,但不是一张好的中国画。”这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句流行语,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画“围墙论”的争论:民族艺术的形式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否唯我独尊?写意画是中国画的最高代表吗?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的绘画传统?   近日,结合20世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画创作必须面对日益丰富的题材,勇于探索。先把作品是不是一张好的中国画的问题放下,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创作出好画。   现在有不少人对提出中国画加入西画材料和技法后是否还是中国画的问题,特别是对大型创作吸收某些西画创作手法提出质疑。冯远从他的20世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武昌起义》说起——这件创作拟采用中国画的笔墨、材料完成。冯远说,首先我认为具有中国画特点的大型创作,不宜追求完全写实的手法,尽可能用中国画的表现办法。画面背景是个圆弧形的城门,城门以外是天空、夜空,画得较亮,画出一片红色的火把映照的效果。巨大黑暗中的城墙暗影,体现某种沉重感和压迫感。这个意图我在宣纸小稿上处理的效果比较理想,以前很少这么画,...

冯远 岩彩的探索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色彩原本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矿物质颜料作画的方式,在历史上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云南沧源的原始岩画,还是秦代咸阳宫廷遗址的岩彩壁画,或是东汉酒泉的墓道砖绘岩彩画,都显示出古代华夏民族在运用天然矿物质颜料作画方面所表现出的纯朴审美意识和率直情感。而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岩彩壁画,则更是达到了称誉世界的颠峰状态,至今仍经久不衰地影响着海内外绘画艺术界,以致有“敦煌在中国,敦煌艺术在世界”的赞誉。但是,岩彩的表现形态却由于后来水墨文人画的兴起,在近几百年内日渐式微,除民间寺院的画工在宗教壁画的制作中按粉本临摹外,仅在卷轴画的青绿山水、工笔画中不同程度地部分采用矿物颜料,且均不处于画坛的主流地位。   当今的岩彩与古典时期的矿物色尽管在材料性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现代岩彩则增添了人工研制的新岩、水干色品种,藉以扩展和弥补天然矿物色在品种方面的不足,同时有了颗粒粗细的变化,不同于以往单一规格的细粒子岩彩。这样,首先使现代岩彩拓展了色相、纯度和明度极大的色域,超越了传统品种的局限而为画家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或个性化组合的可能,在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中国美术家网 ※ 会员个人网站
 

Processed in 0.265(s)   2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