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品展示 公司宗旨 公司相册 评论文章 杂志出版 媒体介绍 公司新闻 联系方式 公司荣誉    
评论文章
对冯远的评论文章

冯远是当代中国画名家,以擅长表现历史题材和当代生活的人物画著称。特别是他近年来创作的当代中国都市、农村和西部人物画系列,造型鲜活,逼真传神、笔力雄健、浑朴苍劲、借用张彦远的评语,堪称“天付劲毫”。 近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已逐渐走出低谷,但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有些是世纪性难题,诸如理论匮乏、精神迷失、题材单一、风格雷同、造型薄弱、笔墨陈旧之类。冯远力图走出困境,他在尝试解决当代中国人物画理论与创作、题材与风格、造型与笔墨等相关范畴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以他独特的创造,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和视觉经验。这对于存在类似问题的山水画、花鸟画创作也不无启示。 理论与创作 冯远属于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他酷爱文史,博览群书,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绘画评论,不仅文笔流畅,词采华茂,而且条理清晰,见解深刻,他的论文和评论甚至比我们一般理论家、批评家的文章更有可读性和思想深度,也更贴近画家的创作实际。如果画家缺乏理论素养,创作纯凭感觉,容易流于盲目。如果理论与创作脱节,一味玄虚,则容易流于空洞。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国人...

冯远沪上谈中国当代艺术的构建

“构建当代艺术需要时间,形成独立的语言模式,形成‘中国体系’尚需假以时日。”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昨天在海上文化论坛上作题为《智性繁荣、理性发展》主讲时说的。 冯远说,中国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景仰的璀璨艺术。而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却不甚如人意,至今还鲜有无愧于前人和时代的优秀作品。他认为,构建当代艺术需要时间,形成独立的语言模式―――“中国体系”更需假以时日。对于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冯远认为应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传统一脉中走出新路,从中西兼容中找到出路,以现代理念另辟蹊径,创建现代的、中国的、与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都保持距离的当代中国画。

冯远:新中国美术60年的脉络

冯远:可以这么说,美术是应和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历史变迁而同步进行了,每个阶段都应和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政策指导方针和文化建设的大的目标所进行的。所以这60年来,中国的几代艺术家都通过他们的辛勤创作和智慧劳动为中国的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交出了一个美丽的答卷。我们可以把新中国成立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就象征着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决定了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走向。 毛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有一个简短的致辞,他说:因为你们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人民欢迎你们,革命需要你们,所以我们就欢迎你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是一个大会师,当时在这个会上大家共商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大事。还有一个就是采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创作为人民所欢迎的美术事业。那次大会同时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章程指导思想。 经历了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持各种艺术观点的美术家们会聚在一起,他们通过50年代我国党领导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使他们的思念观念发生了重...

东窗夜记(二)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对艺术的神往和探求贯穿了我二十余年的生活,然而追寻理想境界的苦恼却与我形影相随。这里所展示的作品既是我多年修炼的结果,又是我创作实践历程中一次次蝉蜕的写照。   以我看来:艺术之谓高贵端在独特的创造,艺术除了掌握技艺并发挥至熟谙极则、精妙境界之外,更是一种无重复性的创造活动,衡量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尺度取决于其是否找到恰切的取材位置和独到的艺术语言。多年来,我边教学,边创作,边尝试不同以往的绘画形式,选择、扬弃、再选择……时感山穷水尽,复又柳暗花明。饱尝困惑的苦涩和豁然开朗之喜悦。尽管如此,我还是欣赏毕加索的座右铭:不要重复自我。   我崇尚伟岸,试图在一片红牙檀板的世界中,响起铁板铜琶的雄肆之声。也许是因天性使然,抑或是坎坷经历所致,斯芬克斯永恒之谜诱我陷入荆莽苦海,九碰壁而不知返。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喟人生苍凉;我画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出了书法抽象结构美与绘画源出同一律;我写罗汉作汉魂,旨在驾驭并强化传统绘画技艺,同时探讨水...

东窗夜记(一)

  “一个人不论把注意力转向哪个方向,也不论他从事什么,都常常会回到他天性预先指定给他的路上去。”   ——歌德   博格斯特在《艺术判断》中的一段话颇具启示性:“艺术就是在这尚未表现的关系中找到一个进来填补的缝隙,将它填满,并赋予它以鲜明的特色。”“找”需要智慧、眼力,“填”需要艺术、技术。然而,获得形而上的启示,还只是一个艺术家的文化追求、学术眼光等知识修养结构层次的问题,这当然至关重要。但是如果缺乏形而下的反精神物化的手段和动力,那他还只是一个知识者,不是艺术家。   坦率地说,艺术甚至根本就没有办法表现所谓自然对象的“内在本质”,最后状态下的创造也只是某种艺术家性灵的显现。虽然从古典主义模仿自然现象的绘画到现代各种艺术,思潮都标榜其以“内在本质”作为理论上的阐释,并以此批评他人的艺术如何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摹层面上。由于这个词汇的使用过滥,因此只要留心阅读一下艺术史,就可以发现其实任何人都没有能够注释清楚什么才是自然物象的“内在本质”;“内在本质”是从什么方式在艺术图式中被揭示出来。倒是大量对本质的认识、判断尚处于含混不清的情况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中国美术家网 ※ 会员个人网站
 

Processed in 0.201(s)   2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