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画院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画院首页 | 画院概况 | 画院新闻 | 画院画家 | 机构领导 | 藏品展示 | 艺术研究 | 艺术展览 | 联系我们
  • 西双版纳少女
  • 大漠驼行图
  • 张立农《热爱冬天》
  • 1
  • 2
  • 3

        口如扁担——张晓波其人其画

          八大山人口吃,但他不仅不避讳,反而堂而皇之在作品中落 “个相如吃”(意即自己和司马相如一样口吃)的款,还刻一枚闲章,书曰“口如扁担”,极尽张扬之能事。其实八大山人的哑于言是语疾,更是智慧。南禅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十六字心经,强调“说似一物即不中”,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说的就是在沉默中解会。“口如扁担”,即闭起口来说,取禅宗“不立文字”之意。“浮沉世事沧桑里,尽在枯僧不语禅”,八大山人的艺术人生所奉行的,就是这个“不语禅”。

          和张兄相识,读其人其画,不知怎的这四个字便萦绕不去。他极不爱说话,无论多么熟悉的圈子,多热闹的场面,那个嘴巴抿得紧紧像一根扁担的,总是他。又有一颗极淡泊名利的心,朋友们都说“晓波最大的优点是谦虚,最大的缺点也是谦虚”。他的过度低调,让人既敬服又心急。在这个风潮云涌、物欲横流,什么都靠“秀”和“晒”才能博得眼球的时代,连行为艺术都不得不开始自虐了(这在西方早已不稀奇,近来中国人也开始有勇气在自己脸上下刀子了),自我沉潜岂不等于自我扼杀?

          艺术市场乍暖又寒,荒诞诡谲一族在浪尖上舞之蹈之,占尽风光。传统水墨人物能延续到今天,并在当代艺术的金属光泽下梦幻一般旖旎,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在空前剧烈的内心纷争之后,水墨画并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反倒“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枝活泼泼出墙而来。水墨画家耐住了寂寞,也成就了自己:卢虞舜的幽秘,范扬的不羁,史国良的空明,梁占岩的雄奇……传统水墨依旧如出尘之仙,绝世之响。张晓波的水墨人物,仿佛一夜之间从沉潜的海底悠然升起,一颦一笑韵味十足,水气氤氲,让人迷醉。俗话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纸妻墨子” 近二十年的他,终于在世纪之交迎来了艺术生命的金秋,并殊荣不断:《岁月无声》获“民族情”全国画展一等奖,《金秋》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特等奖,《山乡集市》获文化部“世界遗产在中国艺术展”二等奖……是纯美的精神濡染了他的画,还是他的画濡染了他的精神?

          对水墨画而言,水不仅仅关乎墨色的浓淡,还是一幅画的灵魂,水光潋滟的作品,“任是无情也动人”。张晓波的水墨人物画,便极得水气精神。他的《盛夏》图通过淋漓的墨色与光与影的巨大反差,把盛夏的濡湿、炙热、沸腾渲染得如火如荼,两个小憩的农家女静静地坐在那里,宛如夏日里神思倦怠的红莲。这种丰盈的水气感不仅浸淫在夏荷、秋柿、春石、冬雪等自然之灵上,还流淌在农夫与村姑的衣褶和面庞上,牧驮与牛羊的毛发和眸光上,在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一切自然存在体上。归根结底,水气感是润泽、芬芳、爱意、细腻等诸多现实情绪感触在画面上的微妙传达。水气就是灵气,就是生命之气,一幅缺乏水气的画,无异于干巴巴的生命沙漠。

          这种的水气感使他的作品充溢着温润、舒缓、含蓄的节奏,并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语体风格:既现实又浪漫,既优雅又奔放;在手法上既不过于写实,又不过于写意,而是以唯美为标杆在两者之间或左或右地游移。他并不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但他对艺术价值的评判有自己坚定不移的标准,那就是一个字:美。他坚决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把美而不是艺术样式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读他的作品,常常感到一种细腻洁净的温情,淳朴真挚的感动。显然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与对笔墨精神的长久探索。他曾迷恋魏晋风流,尝试从墨线的松紧疏密中寻找与现代精神接轨的灵光。在那些作品里,内容与形式几乎完美契合,古意与今志巧妙融汇。通过松,石,蕉,梅,仕女,高士或峭拔或绰约的高古线条,我们感到一种悠远深邃而又沁人心脾的哲学气息,正越过无形无迹的时空与我们的灵魂对接。意境高远,气定神闲。人与自然是那么地和谐,仕女站在蕉后,仿佛就是其中一片疏阔的叶子,高士卧于石上,俨然与那石一体。他在对宋元水墨线条的继承与发扬中玩味出了现代水墨的飘逸灵动与迷离惆怅,领悟了人类灵魂深处永恒的悲悯,也谛听到隐逸在现代人灵魂深处的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纷扰尘寰终远去,在现代全球一个声音、集体无意识的趋势下,中国传统文人画能如此静默地绽放,实在是一件另人欣喜的事,也着实不易。

          水墨语言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命题在他的画中反复得以诠释,并成为一种鲜明而又自然而然的淡定与执着。传统文人古意水墨的尝试之后,现代农民的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渐渐回归他的笔下。在北方农村长大的他,对“皇天后土”和土石一样生长在大地上的农民有着深厚热切的情怀。或许是天性使然,他自觉摒弃了这一命题根深蒂固的沉重、苦涩、悲悯、质疑,而是用他一贯圆润的心灵、洒脱灵动的笔触,进行既苍郁内敛又温润明快的牧歌式抒写,当然,那是深入灵魂的歌吟。这一抒写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他大量使用把人“物化”的手段,把画面中的人置身于与他无二的环境中去,与作为背景的山石土木处理到几乎无法区分的地步。那些老农衣履上的褶皱,脸上的岁月,统统与他所蹲踞的山石树木融为一体,乍看为石为树,细观却是如石如树的人。斑驳的岩石有了灵魂,人亦被赋予了苍山岩石般的精神。人的本初生命力在大自然的印衬下更加显现出一种无言的“抗争”与“屈服”,“荡胸生层云”,莽原般浑厚的回响让人体味到一种对永恒与静谧的敬畏。这种笔法在他的近期作品中运用得越来越洗练,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植物,是又不是,在一起又不在一起,生命与非生命的意象既真又幻地纠结,制造出无比丰富的承载内涵与视觉美感。《岁月无声》中对羊群与雪的混沌刻画,便使画面洋溢出一种诗意的纯净与安详,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审美愉悦。“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有我”中展现“无我”,手法老练,震撼人心。

          张晓波的水墨语言还有一种韵律美。这种韵律美有时缘自结构,有时缘自色彩,有时又说不清楚。他在结构的安排上可谓苦心孤诣。一幅图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其结构,而他作画向来是不勾草图的,他喜欢在顺随中让笔墨自己找到感觉,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大量的写生与读临经验使他的笔墨已经拥有了这份通灵。于是我们观赏他的画时感到节奏流畅,韵律优美,如叮咚的山泉绕涧而来,妙不可言。这种韵律美或许还得益于他笔法的现代感。如同是农民题材的《岁月如歌》,不仅在结构上大胆使用品字形正面构图,弱化层次、模糊背景,还打破静态、程式化的一贯表现手法,以娴熟的现代笔触渲染出一种错落、摇曳、恍惚之美,既具水墨韵味又有时代气息,感人颇深。

          传统水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儒释道哲学境界的晕染,已经成为中国画傲立于纷繁世界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幽秘的精魂,那是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早已经过时空印证的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千年守望的艺术之葩近年来却蒙尘洒垢,寂寞开无主。创新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源泉,继承却是根本,中国画要想长久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必须以自己的人文理念与真实面孔独立特行,借鉴与融合无可厚非,但绝对不能妄自菲薄。张晓波是个勤于思考并勤于动手的人,从醉心传统文人画到关注现实生活,他一直在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追求时代气息而又不失传统,直面现实人生而又固守文人精神,创造出契合自己心性的温润、清逸、内敛、唯美的话语体系。在当代文人精神游离或缺失的严峻形势下,张晓波的艺术行走之路意味深长。

          有一种朋友你不必刻意,只消望一眼过去,便知道是他了。和张兄在一起,感觉十分宁静。喝茶也好,吃酒也好,都如湖上行舟,风中摆柳,情调高雅而自然。张兄性格沉厚淳朴,为人真诚良善,眼镜片厚厚的,嘴巴紧紧地抿成一条线,笑起来有些天真,不笑的时候若有所思的样子。

          假如你读不懂他的沉默,请读他的画吧,那才是他真正的声音。

      画院新闻
      ·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2010级艺术硕士 “一种特质”主题作品展
      ·彼岸理想•卢禹舜作品展在河北举行
      ·艾文礼到河北画院调研
      ·河北省书画院院长书画联展在唐山举行
      ·国画家 全太安 师承传统 更师造化
      ·河北国画院等四专业画院与省会美术馆联盟成立(组图)
      ·纪念田辛甫先生诞辰100周年-田辛甫画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展
      ·田辛甫画展—纪念田辛甫先生诞辰100周年
      ·梦想童年—2011原动力画室师生作品展
      ·艺术•设计•生活”新锐艺术设计展
      画院画家
       
      魏奎仲
       
      慈旭
      魏奎仲 慈旭 董健生 韩羽
      黄耿辛 贾占峰 贾占峰 铁扬
      藏品展示
      寻梦
      工笔人物
      李彦鹏《日落而息》版画
      张国君《风动西坡》
        画院首页
        画院概况
        画院新闻
        画院画家
        机构领导
        藏品展示
        艺术研究
        艺术展览
        联系我们
      • 电话: 0311 — 5815125 5815123 5873947 (张国君) 5815122 (南恽笙) 邮箱: QQ :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老军营小区太原画院
      Processed in 1.017(s)   3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