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博物馆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学术研究 / 珍品赏析 / 展览活动 / 收藏理论 / 收藏知识 / 收藏视频 / 联系我们

        宁静的乡村

            有一位西方记者曾这样问我:“《清明上河图》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非常闻名,请问它在艺术史上是什么地位,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喜欢它?”
            这个问题怎能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我沉思片刻,只好反问他:“《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一个城市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请问在世界各国各地,有没有同样近似的作品?”
            记者立即严肃下来,在座的其它友人也沉默不语,都在搜肠刮肚地找寻同类作品,最后摇摇头,表示没有。
            我接着说:“在中国历史上,《清明上河图》不是唯一的作品,但是有幸能保存到今天则是唯一的。它的表现形式和描写手法,是中国的特有和创造。而它历尽沧桑,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相联系,又是其它作品难与比肩的。您说它的价值如何?是否珍贵?”
            记者频频点首,兴味更浓,希望我能给他们作一些具体的解释,于是我便说了下面一大段话: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
            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可能是到远处觅食去了罢?总之画家不想要他们在这里吵闹屋子里人们的清梦。像这样的茅屋和景色,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淮一带还能见到。
            画家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农村景色,诗情画意,除了先让我们轻松愉悦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宁静,来衬托后面的喧闹,用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此外也是写实,中国一向以农为本,城市要靠广大农村来给养,送炭的毛驴队伍,是画家着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卷后李东阳的题跋中曾说到这幅作品“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今实测结果是“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据此可知《清明上河图》损毁约70厘米左右。跋中又说:“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窪然而空”。可见画中原来画有山,这山也只能是画在前面,与田野村庄相连接。有人说汴京附近可没有山啊!这话不假。但是要知道这是一件艺术品,画家虽然用的是写实手法,这也不妨碍他采用夸张的手法。杜甫《古柏行》中说:“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世界上哪有这么高的树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样需要用夸张手法。画家由乡画到城,要表现城乡之间的关系,何况所画的是一国之都呢?把和它连接的乡村画得更辽阔、更遥远些,不是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吗?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词中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都门”在哪里?可以肯定是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边的码头附近。词人可以从都门想象到遥远的南方,那么画家也可以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这样描绘。
            接下来是一片柳林。柳树的主干满身树瘿,有的还空了心,古老而苍劲,主干上发出的新枝,细长而茂密,连城一片葱绿。古人咏柳的诗多矣,大都是表现伤怀离别,唯独陆泳不同,他说:“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这首诗颇与画中之意相同。画家画这片柳林,毫无伤感情绪,他主要是要表现一个季节的到来,万物生发,欣欣向荣。
            柳树林边,有两三家瓦舍居于分叉路口,一带土墙和编篱将其围绕。循墙有一小队伍从城里出来,有两位骑驴的人,衣着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仆人或肩或挑着行旅,似乎路途不近。瓦舍的另一面也有一支队伍,最先的三个人,前呼后喊,正在追赶着一匹奔马。其后有一乘轿子,轿上扦满枝条。再后有男士骑着马并仆人挑着担子跟随。瓦舍的对角有一家茅屋,柳荫下黄牛或卧或立,卸了架的石滚放在屋檐下。透过柳枝可以看到农田,从它所分割成的小块,知是菜地。有人正在从井里打水浇地,有人则挑着担子似是往地里送粪。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界处,居民们以农为主,也兼作一点小生意。凡是熟悉中国城镇的人来说,看到这样景色感到是最自然最平凡不过了,然而就在这里,画家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首先是柳树,表明了季节;其次两支队伍,来来往往,通往四面八方,说明快要靠近城市了;再次是奔马,加点音响,有声有色;而更主要的,是那乘扦满枝条的轿子,说明这是个特殊的日子。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节……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童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餬、炊饼、黄胖(土偶)、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原来这是一支扫墓兼带春游回城的队伍。这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不用多费笔墨,只这一顶有着特殊装饰的轿子,就把题目点醒了。对于当时人来说,是一看就明白的事,多亏孟元老将这一风俗记录了下来,使我少了许多猜疑。
            以上是描绘汴京市郊的画段。由远郊到近郊,由略带寒意的早春到春意盎然的清明,由静到动,由序幕到点题,使我们经历了许多,步步引人入胜,使我们不得不再往下看了。往后主要是画汴河。在我们进入汴河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汴河是怎样一条河。 
      最新动态
      ·中英数字叠加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大故宫》新书首发式在我院举行
      ·徐邦达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 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揭牌成立 科学整体监测“完整保护...
      ·“明代花鸟画特展”开幕
      ·我院古书画研究中心举办“王羲之《十七帖》诸问题”学术讲座
      · 我院古书画研究中心举办绘画真伪鉴定讲座
      ·我院与央视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故宫100》元旦亮相央视
      ·我院召开“第二届明代宫廷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院在日本举办“国宝观澜——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华展”
      珍品赏析
      师趛鬲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
      • 电话: 86-010-65132255-612 邮箱: gugong@dpm.org.cn QQ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Processed in 0.283(s)   2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