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官方网站
http://hejiaying.meishujia.cn
我的主页 我的简介 我的作品 艺术思想 我的相册 专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网上留言 常用印签 艺术资讯 我的访谈 获奖|收藏

何家英

评论文章
初见何家英

    随杂志社的袁姐去拜访了天津的何家英,我是怀着很崇敬的心情去的,我很欣赏何老师的画,在我心中他的画是中国工笔画中最有代表性的。      谈话主要是在袁姐和他之间进行的,因为我此去的主要目的是拍摄谈话过程,近而也想更多的近距离的了解何老师的人和艺术思想。      他谈到了他所追求的画中的意境,也谈到了对于他学画的艰辛,谈到了他所崇拜的艺术大家,也谈到了他在不断的进行着艺术追求,谈到了他现在所进行的艺术尝试,也谈到了他对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些小小的遗憾,总之他的谈话是综合的,在谈话中我领悟得了一些东西,最深的感触就是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何老师的人和他的画是统一的,恬静中带有激情,细微中带有一种大气,稳健中带有一些一些狂放,不知该怎样去说了,总之是个很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语言是不易表达出心中所想的...

何家英:直面生活,造化为师

:何家英,是圈子里很有名气的工笔人物画家。他早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他的画多描绘当代青春少女,表现他们清新、雅逸的内在美质。作品虽不多,却多次在国家美术大展获奖,其贡献为画界公认。 谈到自己的成长道路,何家英提到了几幅作品。毕业以后,他随美协赴西南写生,创作了一幅《春城无处不飞花》,画的是葛洲大坝建设中飘落的钢花,和卖栀子花的美丽的姑娘。这幅作品获得了全国青年展的二等奖。“其实那时我还是写意的,后来有了转变。”这个重要转变,是从一幅《街道主任》开始的。那是他第一次描绘了一个“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人”。一位资深前辈评价说:“你画出了我十几年想画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次由写意到工笔人物写实的转变?何家英说:“其实,是面对生活、面对传统,我自己的选择。”什么传统?一个是中国画传统,他摈弃了近代工笔人物的萎靡、纤弱,吸收了晋唐的雄浑博大。另一个是西方的绘画传统,是其描绘的崇高、高尚的人格,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心灵穿透力。把这些传统融汇在一起,何家英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评论界认为,何家英为古典人物画向...

从寻根到失根——何家英的画

我并不想用何家英的创作来填充“寻根文学”的空筐,但是,何家英的确在做着寻根的努力。如果说:“寻根文学”是在借助某一文化符号来寻找文化的根的话,那么,何家英则借助纯美的想象寻找生命的初稿。为了回到源头,何家英努力地回溯上游,因为他知道水只在水的上游活着。 何家英回到上游了吗?当然。但问题是,回到上游后,何家英开始放马南山,开始把自己既往回溯上游的努力全部存入银行吃利息。他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流水不腐。一旦停下自己的脚步,曾经的上游也会成为下游。这样的下游即使偶尔会有浪花飞溅也只是死水微澜。不过,即便如此,我依旧感念何家英。因为,没有他曾经的努力,当代中国工笔画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这也是我谈论何家英首先要从“寻根”来说的原因所在。 1980年,大学毕业即被留校的何家英心存为民请命的宏愿。那时的他虽然也渴望纯美地表达,但为命清命、悲天悯人的何家英除却担当的激情外,还没有找到纯美地言说符号,于是,他在1983年完成了《山地》一作。 从笔墨语言看,《山地》一作并不逊于他次年创作的《十九秋》甚至更晚的作品。但是,过于浓重的教化色彩却使得这件作品没...

“工写相宜”,活生生的气息

“‘气韵’和‘生动’是相连的,好的画感觉有呼吸,气息是活的,能透出生机……”这是何家英先生布展“工写相宜——何家英、尉晓榕作品对照展”时的随意之语,无意中却与这个展览的气质非常吻合。 3月28日至4月6日,这个名为“工写相宜”的展览在杭举行。开幕当天,冒雨慕名前来的观众把上下两层展馆挤得满满当当,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负责安保的工作人员着实捏了一把汗。 为突出北南相会的意趣,何家英和尉晓榕的作品大多以“对话”的形态面对面布置在展厅墙面上,何家英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尉晓榕画中的意笔妙趣横生,工笔和写意交错呈现,相得益彰。 徜徉在恒庐美术馆的展厅里,能够感受到画面透出一股股活生生的气息,凝视,仿佛就能听到画中人的呼吸。很多画中人的指尖、脚底、臀部都微微染有一抹暖色,那种渲染的血色给人以生命的温度,呈现出一种自然的色调,这一技法已被许多后学者争相效仿。 展览中,何家英先生的原作真迹就有40张之多,这也是何家英先生近年来集中展示画作最多的一次画展。展出的作品都可谓是何家英先生的“爱作”,《孙中山》画像何家英先生一共画了16张,底层展厅展出...

何家英:工笔 “工”心 “工”意

  用心就是艺术 真诚就是精神   那是个短发女孩,抱膝坐着,若有所思,但在她恬静的神情上却找不到任何思考的蛛丝马迹,有的却是可以容纳天际的开阔和淡然,在谜一般的紫色背景里女孩有着一切远在天边,也能近在眼前的特质,比如美丽、温暖和质朴。这便是何家英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工笔人物画《秋冥》。   做客何家英的画室,他清瘦的身形和笔下那些刻画丰满、充满魅力的人物形成了反差,显出了画家生活里的冷静和敏锐。   谈到生活和艺术的边界这一问题时,何家英说:“一个艺术家当然要生活在生活中,这就看用心没用心,用心就有艺术。常人常态的生活是惯常的,而艺术家的眼睛是审美的。中国画里很少把人物上升到精神性,而西画却是这样的。所以我自己就找到了一个方向,人物画就是要画形象,画这个时代的人物的形象,而在技法上沿用中国画的技法,保留中国画的品质和写意性。《街道主任》就是活生生的并不漂亮的一个老太太,这是我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之后逐渐才有了《山地》和《十九秋》等等人物画。”而这些画作与《春城无处不飞花》等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现在的...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中国美术家网 ※ 会员个人网站
 

Processed in 0.889(s)   5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