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洪曦:艺术市场 钱说了算

          洪曦:艺术市场 钱说了算
            访谈人物:洪曦
          洪曦,资深投资理财顾问,他面对的主要客户均为高净值人群,其中很多都涉足艺术品收藏。他自称不懂艺术,但对艺术品金融化遭遇的各种问题特别感兴趣,多次在其个人微博(http://weibo.com)上参与艺术市场话题的讨论。本刊就艺术品估值、定价等问题专访了洪曦先生,与读者分享财富圈专业人士对艺术品投资的深入见解。

            艺术品不可能做出准确的估价

            从金融投资的角度来看,一般资产的估值有四种方法:

            一. 现金流贴现法,就是把企业未来特定期间内的预期现金流还原为当前现值。由于企业价值的真髓还是它未来盈利的能力,只有当企业具备这种能力,它的价值才会被市场认同,因此现金流贴现法通常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在评估实践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且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

            二. 重置成本法,就是在现时条件下,被评估资产全新状态的重置成本减去该项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品和古董并不适用于这种方法,因为绝大部分的艺术品是不可重置的。

            三. 市场比较法,就是根据目前公开市场上与被评估对象相似的或可比的参照物的价格来确定被评估对象的价格。如果参照物与被评估对象不完全相同,则需要根据评估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差异对价值的影响作出调整。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方法,大部分的行业都能适用,艺术品估价也不例外。

            四. 清算价格法,比如一个基金到期了,必须在一个指定时间内进行清算,清算的估价是比较低的。如果是破产,有人接盘成交就行,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收回产值就行了。

            通常的金融估价就是这四种方法,但洪曦并不认为这四种方法能准确地移植到艺术品的估价中,因为艺术品不直接产生现金流,所以不能准确估价。其次,艺术品不透明,也没标准。虽说黄金也不产生现金流,但是买卖双方是有市场的;而且黄金本身是标准化的商品,有标准的合约规定,这样买卖双方可以根据这个标准来进行交易。而艺术品投资,即便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也很难估价,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风格都会影响到作品的价格。

            用洪曦的话来总结这个观点即是:艺术品根本不可能做出准确的估价。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很多艺术评估首先强调艺术品要有艺术价值,然后才是经济价值。洪曦笑说这是个乌托邦,因为艺术价值是很主观的,对于做金融的人来说,市场就是买和卖,就是谁愿意出什么样的价格去购买某件作品。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主观世界的话,他的价值体系和参照体系都是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主观体系。

            作品进入市场后就只有钱说了算

            洪曦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来对比市场的理性与人的主观,比方说,有一年非洲很多人都被饿死了,但是那年非洲的很多粮食是出口的。就是说,挨饿的那个人如果不能用货币来表现他的饥饿,拿不出货币来购买粮食,那么市场就不会认为他饿着了——这就是市场理性又残酷的地方。

            他认为艺术也是如此,只要参与了买卖参与了交易,那么市场价格就是硬道理,艺术价值在这个理性的市场上会显得很苍白。他笑说:“当然,我这么说肯定会遭到艺术界朋友的批判。”

            但他坚持认为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主观的市场:国外的市场,很多都是通过Privatedealer( 私人交易商) 进行操作的,艺术品买卖多数并不通过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而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私下交易,这些渠道都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都不知道。艺术家作品的存世量、尺寸、题材、材质都不一样,那么报价肯定也都不一样,所以艺术品估价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很多交易商还要参考艺术家是否参加过重要展览、送过几次重要的拍卖、是否出过画册、是否有著作等,这些标准或者名头也都比较模糊,比较主观。

            洪曦举证说,今年苏富比春拍的尤伦斯专场上,丁乙的《十示之90-6》,苏富比的估价是60

            至70 万港元,最后拍到了1746 万港元;还有喻红的《红绿相间的肖像》,估价是60 至80 万港元,最终成交价是506

            万港元。成交价都比估价翻了几倍,难道说苏富比的估价错了吗?这充分证明了艺术品价格是很主观的。

            他深刻地认同艺术品价格特别明显的不确定性——不同时空、不同场所、不同阶级能导致同一艺术品产生完全不同的价格。因此他说定价权完全来自于拍卖会交易的达成,谁愿意出最高价谁就定了价,这就是拍卖的特殊性,它不是在画廊的“一对一”买卖模式,而是一个卖家对多个买家。“把富人聚在一起后,如果两三个有钱人都喜欢某件东西,那么价格就有可能‘放卫星’了。”

            但洪曦并不认为拍卖数据比如成交价就是估值的直接参考,他只同意它们有表明趋势的意义——比如苏富比哪个板块卖得好,直接就会成为风向标从而影响到其他拍卖公司的操作,因此更多的都是心理上的预期。

            在金融世界金钱主宰了一切——艺术品只要进入买卖,就是money talk( 钱说了算)。如果艺术家只是进入美术馆、博物馆举办展览,那么艺评家怎么说都行,但一旦作品进入了市场,那就只有钱说了算。

            洪曦坦诚艺术品成交其实有它的私密性,大家不太愿意公开。如果市场要严格化,那会把这部分扼杀了,但目前这是不太可能的。当买家想买某件艺术品总会放出风声,然后跟多个渠道表示兴趣以及获得报价,然后再私底下进行交易。很多艺术基金也是这样模式,不一定参加拍卖,买卖之类的“调仓”活动都依靠private dealer 进行,而基金的价值、板块、存货都一直随着市场变动去重新配置。

            新钱进入会引起重大的重新评估

            目前中国确实还没有权威的艺术评估机构,他介绍说美国鼓励富人捐赠艺术品,博物馆审计部门会对赠品进行估价,而这些估价相对会偏高些,因为政府鼓励这种捐赠行为,他们可以在税前做抵扣。他们的法律规定,艺术品的买卖和捐赠都是可以抵税的。而拍卖底价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是拍卖公司和卖方双向互动、讨论形成的,而双方的信息和信息流动极不对称。

            他无奈地表示,事实上没有办法从数学上找到一个精确的描述和计算的方式。最精确的方法还是把某件艺术品、某位艺术家、某类艺术品的过往成交纪录描成曲线,就像黄金、白银、股票一样,标的表述得越精准,那么那个参考意义就更大一些。

            他的一则微博这样写道:“艺术品总体价值与投资艺术品的货币总价值对价关系,决定了艺术品中值线。所以,新钱的不断加入艺术品投资,则艺术品重新估价。”就是说,如果撇开赝品的问题,存世的艺术真品是有边界的,比如说是N 件作品,用于投资这些艺术品的货币和这N 件作品有一个比率关系。作品的增加肯定比投资艺术品的货币要少,通过这样的比较,艺术品只要是真的,它就一定会上升。因为这是两大集合(艺术品总价值与投资艺术品的货币总价值)之间的对价,而中国现在进入艺术品投资的新钱很猛。当每一拨新钱进场时,就意味着原来存世的艺术品的价值在被重新定位,而当没有新钱进场,在艺术市场各个板块轮动时,艺术品也在被重新估值。当然,比较重大的重新评估定位,一定是发生在新钱进来时。

            艺术品投资不应“错卖”

            洪曦明确地表示,他不认为一般客户应介入艺术品投资,或是说一般投资理财的资产配置中应该配置艺术品。他认为顶级艺术品不是投资工具,而是顶级富人区别于其他阶层的一种财富符号。

            他解释道,艺术市场的信息有限性、不可预测性、流动性差都使得它成为风险最大的一种资产配置,只合适喜欢艺术的超级富裕阶层。他透露近期曾跟很小圈子内的八位高端企业家共进晚餐,居然一桌之上几乎人人都收藏艺术品,艺术品的确受到了中国富人阶层的广泛关注,因此他判断还将会有很多新钱涌入市场,“将来会是艺术基金类的行业专家作为顾问去协同有钱的大藏家成为购买艺术品的主力。”

            同时,洪曦也不太赞同艺术品证券化份额化。他并不否认这是一种创新,但其中有很多不信息对称:比如很多人不了解艺术品本身是不产生现金流的,还以为这一定能挣钱。他认为操作层面至少应该是符合信托“一法两规”的做法,比如私募基金的客户必须是一百万以上,很基层的客户就不应当给予这些配置,而应当先配置那些能产生现金流、对未来生活有保障的比如保险、基金、股票、房产等等,艺术品必须是最靠后的。

            他建议在艺术品分拆上市还没有任何条款规定的时候,搞证券化应当主动去向私募基金的理财条款去靠拢,比如人数最多是多少、比如每位进入的最低应该是一百万、比如按信托法里面“合格投资人”的规定等等,还不能在大众媒体里宣传等等。像天津文交所那种有5万元就可以进入的做法肯定有失妥帖。而上海文交所的操作就明显更加成熟稳健,虽说到现在“产权一号”还没推出,但方案等各方面都设计得比较完善,跟私募基金的做法完全一样,而且也没有在主流媒体上到处曝光。“他们按艺术家可追溯的前五年历史上的交易记录,再对未来五年的进行锁定,然后打个八折购进,这种都是让人较为信赖的做法。若某艺术家之前几乎没有交易记录,那就会被认为不够公开不够透明。”

            洪曦认为艺术品份额化会导致“ 错卖”,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把产品卖给不合适的人就被称为“misselling”( 错卖),严格来说这属于不够尽职和违规。如果不是所谓的合格投资者,那么按照金融专业的说法,也是“错卖”了。即便现在艺术品这块膨胀较大,但在创富工具排列里头,它依然排在股权、基金之后。

      艺术家推荐
      韩瑞瑞
      一丁
      魏相生
      胡顺江
      高卉民
      胡永凯
      本刊专访
      ·【陈冠宇】陈冠宇:谁说次贷危...
      ·【蔡康永】蔡康永:华人演艺圈...
      ·【洪曦】洪曦:艺术市场 钱说了算
      ·【孙佩韶】孙佩韶:用黄金十年...
      ·【赵君】赵君:搞收藏的三个逻辑
      ·【董国强】董国强:拍卖大佬玩微博
      ·【黄宇杰】邦文黄宇杰:业与创业并行
      ·【戴庆】收藏家戴庆:平和不...
      ·【李苏桥】李苏桥:我本帝都山水郎
      期刊资讯
      ·温州:期货很血腥艺术品很好玩
      ·艺术品:大酒店的最后质感
      ·首届长三角艺术品拍卖峰会纪实
      ·YAT携手大酒店 把艺术品买卖拉下圣坛
      ·凌菲菲的艺术梦
      ·众多主题展构筑多元化艺术北京2011
      ·西方战后当代艺术:商业猛于虎
      ·第二届双金奖登陆微博
      ·微博义拍:奉献爱心新渠道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中华网 文汇网 博宝艺术网 中国新闻网 人民网 雅昌艺术网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5.997(s)   37 queries